一、徐州聋哑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一)市区、县区聋哑学校的建立
解放后,我国建立了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残疾人在生产,生活上也得到妥善安排和照顾,政府鼓励开设特殊教育学校,使未成年儿童获得文化知识。这一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主要以聋哑学校为主,有以下几所:
1、徐州市第一聋哑学校
1950年9月,徐州市聋人郑斯立与妻子马文贞在户东巷16号创办了一所“聋哑私塾”,这是徐州市的第一所聋哑学校,也是现今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前身。
这所私塾的教室原是郑斯立自家的三间平房,占地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设备简陋,第一年仅招收到4名聋生。1953年9月,经徐州市教育局备案,将“聋哑私塾”取名为“私立徐州市新华聋哑小学”,学生共有13人。1956年7月,学生达到30人左右。同年9月,该校更名为“徐州市聋哑学校”,成为公办学校。1984年9月,聋哑学校改名为“徐州市第一聋哑学校”。
该校分别于1959年、1965年、1967年、1972年四迁校址。1972年学校最终将校址迁到了徐州市南郊三官庙村北,面积共1060平方米。1977年8月,学校将北院进行了扩建,并且改了校门,聋哑学校面积由此增至22000平方米,达到学校建校来最大规模。
在学校建立初期,学生主要学习看图识字、算术以及学校自编的手语,职业课有木工和缝纫两种。从1959年到1964年期间,实行优尔年学制,1964年8月,学制改为十年制。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律动等课程,此外,在1960年增加了农艺课,新建鱼塘和农场后,学生的主要职业课是农活,学习种植蔬菜,并能做到蔬菜自给。学校根据学生年龄、体力、劳动技能繁简的情况分年段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充分考虑到了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低年级主要采用口语教学,手语主要采用通用手语,但也混用了徐州和南京的地方手语。 “文革”期间,这所学校也和其他学校一校,受到冲击,1978年文革结束,聋哑学校革委会恢复为“徐州市聋哑学校”,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开始恢复,各项教学工作逐渐开展,规章制度也建立起来。
1978年以来,学校共设语文、数学、常识、思想品德、体育、美术、律动(即舞蹈、打击乐)、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等十几门课程。其中的职业技术课程内容丰富,有木工、缝纫裁剪、编结、织绣、修车、理发、种树养花、糊纸盒等,职教教师人数也有增加。按照职业教育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从三年级到八年级的课程内容也不同,三年级时开始学习糊纸盒,到八年级时可以独立完成服装制作。
2、睢宁县聋哑学校
1960年,睢宁县曾在府前街开办过一所聋哑学校,但是由于当时正处于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期,至1961年6月学校迫不得已停办。
3、铜山县聋哑学校
1976年8月,赵生祥、孙敏言根据徐州市教育局的要求,在铜山县创办了一所聋哑学校,校址在大庙公社侯集村。学校由铜山县文教局管理。
建校初期面向徐州地区丰县、沛县、睢宁、和铜山四个县招收10—12周岁男女聋哑儿童入学。1984年,徐州市教育局正式接管铜山县聋哑学校,将学校更名为徐州市第二聋哑学校。1976年时,学校只有3个班,在校学生55人,教职工9人,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学生人数以及教师人数均有所增加,到1985年,学校共有12个班级,学生241人,教职工50人。
建校时由于教学基础薄弱,实行五年学制。开设了语文、会话、作文、写字、数学、体育、律动、常识、手工等课程。1983年时,学校又增设了缝纫、裁剪、木工、理发4门职业技术课,课程种类更加多样。
- 上一篇: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下一篇:初中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研究
-
-
-
-
-
-
-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