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来词
其中以来自英语和日语以及港台的居多,又可分为:
(1)外语
一些流行语源于外来语,具体有:
<1>英文外来词。有关网络的一些英文词汇对中国当代的网络词汇有着莫大的影响力。许多网络词汇源于英文,它们的取词方式又各有不同:①直接音译,如“E-mail”——“伊妹儿”;②半音译半意译,如“Internet”——“因特网”;③音译兼意译,如“hacker”——“黑客”;④音译加表义语素,如“E-mail地址”;⑤直接借用英文或英文缩写,如“Internet”、“Bulletin Board System”——“BBS”。
<2>日语外来词。直接使用日语汉字的词语,如“写真”、“人气”等。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2)港台借词
港台地区与内地处于同一语言体系中,因而内地许多网络词汇直接借用于港台。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近年来港台文化对内地影响巨大的因素。如“菜鸟”[2](P159)一词源于香港,本义指“新手”,在网络中,它则被赋予了“网络新手”的特定含义。
3.方言词
流行语中有一部分来自方言词语。由于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流行文化迅速传播到其他地方,某些词语也就成为其地方的时尚用语。如“炒鱿鱼”这个词,是形容工作被辞退、解雇、甚至开除。它原本的意思则仅仅是炒鱿鱼丝,为广东的地方时尚用语。“八卦”[2](P213)来自粤语,意思是爱打听别人的隐私、爱管闲事,并且喜欢搬弄是非。又如,表示结账、付钱的“买单”[3](P4),它的原形是香港话里的“埋单”,意思是餐馆服务员将账单“埋”在顾客面前的茶杯下或餐巾纸里,这样比直接递在顾客手里含蓄些,后来在大陆流行开来,因为音近,说成了“买单”。再比如来自北京方言的“翻车”,“炸了庙”,“练家子”等,来自东北方言的“忽悠”,来自上海话的“唠”、“拍板”等。
同时,方言词语和粤方言还互相影响。普通话中的词语,粤方言赋予了新义或进行了改造创新,如“投入”代表专注、积极,现在被赋予了新的色彩,成为一个经济学名词,指的是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劳务。
4.符号词
以符号为代表的词语也逐渐流行于当代社会中。如ORZ:失意体前屈,原本指的是网络上流行的表情符号:_| ̄|○ 它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在初期,并没有人对这个符号起个名字,“失意体前屈”也是后来才出现的。类似的有 Oro、Or2、On_、Otz、OTL、sto、Jto等。
5.传媒词
(1)网络传媒词
网络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和互动性为流行语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和技术条件,加速了新词产生和扩散的生命周期。通过简便的点击、回复等操作,网民就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制造热点。流行语传播的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词汇不可能全部按照既有规范来创造,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汇在网络上颇为引人注目。有:①标音词。构成这类词的汉字起音节作用,我们把这种词称为标音词。如“斑竹”其实是“版主”的谐称,这里“斑竹”的原义,以及“斑”和“竹”的字义与“版主”没有任何联系,只起表音作用,代表与“版主”相近的音节。②戏谑词。为了戏谑或可爱,如用“版猪”表示“版主”带有戏谑的色彩,而“东东”表示“东西”之义,只是单纯追求可爱,这种词几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