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培养意义论文网
2.1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富于智慧灵气、清晰敏捷的思维。[1]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轻信、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的思维方式,它的过程和思考行为体现为反思、质疑。
2.2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人文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没有批判意识,敢不敢批判,是衡量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创新、是否深刻的重要标志。人类的文化是在批判中创新与超越,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特别要欣赏那些能够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同学。学生敢于批判,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思维便具有独特性”。[2]
3 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
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失的直观表现。在我国很多小学中存在这样现象:一、二年级的孩子最喜欢提出让老师头疼的天马行空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标准化考试的训练,小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符合老师口味,答案也越来越标准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热情会慢慢消退,这不仅不利于小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更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1 课堂的“虚假繁荣”
有时为了体现所谓的素质教育和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老师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存在着“虚假繁荣”。例如笔者在实习期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引导学生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课堂上看似师生互动充分,其实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教师一直在问,学生一直在答,教师也很少甚至从未自觉思考如何使小学生敢问、愿问、善问,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求知的天性逐渐消失。
3.2 学生的盲从行为
在应试教育的大流下,教师会向学生不停灌输知识,学生也会自然地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课本写的都是对的,而从不去质疑他们,例如笔者在实习期间听过的《三袋麦子》一课,该课文主要讲述了土地公公送给三只小动物各一袋麦子,三只小动物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的故事。课堂上,在问到同学们更喜欢哪一只小动物的做法时,老师对小猴机智聪慧的表现大加赞扬,以至于怀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跟着老师人云亦云,一窝蜂地拥护小猴的做法,而不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憨厚可爱的小猪或勤俭节约的小牛呢?
因此,有人嘲讽当今的中国教育,说小学生进学校前是个“问号”,出了学校却成了“句号”。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小学生可以很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自己却不会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文献综述
4 影响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学习能力,是学生主体与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拟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对影响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从中探索出更为全面、深入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外在因素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或阻碍作用。[3]积极的外部因素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笔者概括出以下几点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