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把传统课堂中的以个人为单位转换成以小组为单位,把个人的竞争转换为小组的竞争。[2]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础,以课堂教学的动态为过程,以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目标,以小组最终的学习成果为主要评价对象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1。合作学习模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3]学生们都是活泼好动的,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对什么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假如说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或者其他人那里获得奖励和赞赏,那么这个奖励和赞赏作为一种刺激,使学生主动地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如果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不会觉得学习这件事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动地接受学习或是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害怕交往、不会倾听、不懂谦让等。而合作学习把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养成。论文网
2。有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对于学习材料的掌握情况还有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等因素,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分配问题上,教师可以运用异质分组的方法,也可以灵活的让学生自主完成分组工作。在学生自主组成的小组中,组员的任务分工和完成学习任务所用的方法手段等,可以由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在异质分组的小组中,成员们进行任务分配和角色分工,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让每个学生自主的去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把自己独立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学习成果,通过组内成员共同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论是在同质,还是异质的小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学习全过程中都能有比较高的自主性,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相反,老师对于学习过程的控制将会大大降低,只在必要时给予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这样一来,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3。有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以往的传统课堂是竞争性的,在这种课堂的目标结构中,个人和集体的目标没有太多紧密的联系,如果一位学生完成了某一个目标,那么其他学生就不能再去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在合作学习课堂的目标结构下,个人与合作小组的目标是一样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基于组内同伴目标的实现,小组成果的优良基于组内同伴之间合作的好坏。在完成小组共同的学习任务时,组内的成员要彼此多交流、多了解,建立同伴之间的信任,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形成和谐融洽的同伴关系。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不只是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来锻炼。
4。有助于语文课堂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达成
语文的学习是有多元目标的,包含培养创造精神、提高主体意识、养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人际交往、增强思维与表达能力等。而合作学习的过程正是同学间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彼此互补的过程,也是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直接作用,而且还在情感因素方面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的提高,也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方面满足了每个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也让他们想去学、好去学,无形中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