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注:[美]萨缪尔森等论文网: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页。),另外一次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10[11]。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
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Laidler和Parkin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证诸国民党政府1945~1949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6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泻,上海9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月上涨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