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股权再融资现状分析
2。1 再融资方式演变
第一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企业想要融资的方式大部分是简单的,或者是企业自身的内部融资,或者依赖于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等债务融资。在那个时期里,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联系大体上属于“两种一体化”的,大多数国有企业融资基本上依赖于国家财政部的拨款[4]。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时期到90年代初,在金融业体质不停完备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制度变化也在朝着好的方向一直前进,我国企业资本供给体系跟融资模式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排除内部来源性的有关融资之外,不断加大向银行贷款的力度。当公司债券融资活动开始出现后,通过审批制度发行公司债券,但交易活动还是采用核准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多个股票品种。论文网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股份制公司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再融资活动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一次呈现的方式为配股,1992年前,配股可以通过交易所和地方证券监管当局批准交易,并没有正规的监管要求。直到1993年12月,中国证监会才颁布了相关配股的法规法律,象征着配股将走向规范化的道路。自1994年以来,配股筹资额都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直到2000年以后,因为其他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已经发展的渐渐成熟,使得投资者对配股融资的热情下降。
第四阶段:1997年以后,国务院证券会发布了相关政策法规,为发行可转换债券提供了更为明确的道路,这标志着可转换债券能够正式进入市场进行交易。1998年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当时的政策方向是明确的,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来源,这些公司有可能在资产重组后有成长的潜力,但不具备配股的基本条件。渐渐的发展成为了中国股票再融资融资的最重要途径。
2。2 股权再融资特点
一是融资方式的转变。据wind数据库的资料显示,在21世纪以前,上市公司再融资无论是次数还是金额,配股在市场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自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筹资方式发现了新的变化,公司可以通过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从图1可以看出,在2013 - 2016年的这段时间里,投资者更偏好增发股去筹集所需的资本,配股是低于增发的。但这两种筹资方式的实行,为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5]。
图1 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亿元)文献综述
二是融资先后顺序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再融资顺序是不同的,我国是自身来源优先于外部来源的,换句话说就是我国的投资者更偏好于股权融资,而不是债券融资。而西方国家的融资顺序是完全相反的。
图2 股权再融资比重(%)
通过图2可以看出,从2013年到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比重都在70%以上,能够表现出我国上市公司热烈的股权偏好问题。
通过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和发展历程进行科学的解剖可以得出:内部融资在企业结构中能够占到的份额较低,而向外部融资渠道的融资比例远高于向内部融资渠道融资的比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形成强烈的对照。在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的资本结构中,与西方国家对债务融资的偏爱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总是表现出强烈对股权再融资的偏好。随着股票市场日趋完善,逐渐转向发行上市公司的公司债券进行再融资,但总体而言,上市公司还是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