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的基础研究包括喜树的内部解剖学结构、生长发育规律、组织培养等方面。喜树的解剖学结构研究包括根、茎和叶等的形态组织学方面;喜树的生长发育研究有喜树幼树和萌芽条生长;组织培养包括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毛状根诱导等。论文网
研究表明,喜树全株均含喜树碱,但各器官中喜树碱的含量存在着很大差异[2],并且随着喜树的生长过程、生长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如,在喜树茎叶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喜树碱的含量会迅速降低[3]。从喜树碱的分布来看,幼叶和种子中含量较高。通过对二年生喜树各器官中喜树碱含量的分析,向极钎等科学家得到以下结论:二年生喜树各器官中喜树碱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三叶一心>枝条中部叶>枝条下部叶>根皮>根木质部>茎皮>枝皮>枝木质部>茎木质部[4]。
目前喜树的自然繁殖还是通过种子萌发来进行,从幼苗长成高大的植株需要较长的时间,且至今有关喜树幼苗研究的报道甚少,所以对喜树幼苗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的解剖及细胞化学的研究,有助于对喜树幼苗内喜树碱含量变化的进一步的研究,促进喜树碱的获得和喜树的繁殖技术。同时,也为获得如何获得高喜树碱含量的生产原料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喜树幼苗培养与处理
喜树种子于2015年12月采自杭州师范大学仁和社区15幢前,经通风干燥后,至于黑暗环境下保存。挑选若干颗粒饱满的种子,经过35℃温水浸泡24小时后,埋于沙子中,于人工气候培养箱(22℃~24℃,12000lx,70%湿度)中培养萌发35天。萌发过程中每天浇两次水。每天观察喜树种子萌发情况。
1。1。2取样
取种子萌发第10天和萌发第15天的子叶及幼苗子叶刚刚张开、具第一片真叶、具第二片真叶和具第三片真叶时的子叶和真叶(幼叶),以只经过24h温水浸泡处理的种子子叶为对照。其中每个时期取4株幼苗的子叶和幼叶。
喜树种子萌发过程的取材时间:
1d(温水浸泡24h) 种子(表面上无变化):取子叶作对照;5d种子(种子端部开始膨大):取子叶;10d种子(长出0。5cm胚根):取子叶 ;15d种子(胚根+胚轴3cm):取子叶;20d苗(子叶脱离果皮):取子叶;25d苗(较小第一真叶) :取子叶、第一真叶;30d苗(较大第一真叶+较小第二真叶):取子叶、第一真叶、第二真叶;35d苗(很大第一真叶,较大第二真叶+较小第三真叶) :取子叶、第一真叶、第二真叶、第三真叶;40d苗:取子叶、第一片真叶、第二片真叶、第三片真叶。
对于以上所取的材料,用清水漂洗,再用小剪刀将幼叶剪成叶尖、叶中、叶基及叶柄四段,放入FAA抽气,固定24h及以上,低温保存。
1。2实验方法
1。2。1喜树幼苗不同发育时期叶的结构观察
本次实验主要采用连续石蜡切片的方法展开对不同时期喜树幼苗叶的结构的研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脱蜡、染色、封片、镜检并拍照。为了能够更好的观察喜树幼苗不同时期叶的结构,对所得切片进行常规的番红-固绿染色[5]。文献综述
1。2。2喜树幼苗叶内细胞化学观察
对喜树幼苗叶内细胞化学的观察与喜树幼苗不同发育时期叶的结构观察制片方式基本相同,但在染色时应采用不同的细胞化学方法。通过PAS染色法显示各时期细胞内淀粉的含量,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显示各时期细胞内的蛋白质的含量,通过苏丹Ⅳ染色显示各时期细胞内脂质的含量[6]。
2 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