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择使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具体分析研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淮河流域旱涝时空特征。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能较好地反映干旱程度和持续时间。且其通过计算一定时间尺度内累计的降水量,能够在多个时间尺度上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它既能反映短期内降雨量的变化,土壤水量的变化及农业影响等。也可反映长期的水资源情况,地下水水位、河水流量和水塘蓄水量等等。因此,本文将重点基于SPI对淮河流域旱涝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规律,并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淮河流域概况
淮河源头位于河南省内的桐柏山,依次流过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然后经过江苏省,在三江营分路,向南流入长江向北则流入大海。淮河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大概200米,其中上游落差178米,中游约16米。淮河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上游至洪河口,王家坝处于上中游分界点,中游乃洪河口以下到洪泽湖出口中渡一段,以下河段为下游,流域内支流众多,入海口少。淮河南岸多山地丘陵,北岸是广阔的平原。淮河流域平原的面积大概是山地的二倍。
淮河流域处于长江黄河之间,面积大约有27万平方公里,具体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淮河以北为暖温带,淮河以南则是北亚热带。淮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区。该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温度以及降水的变化十分剧烈。流域内全年平均气温为10~15℃左右,气候较为温和适宜。温度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加。流域年平均蒸发量数据为1000~1500mm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大概900~950mm。降水量的具体变化有以下特点,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山区内部雨量多平原地区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多于内陆地区等。淮河流域因其地形气候原因和支流众多而入海口又少的情况,十分容易形成洪水。历史上淮河流域曾出现的各种大型洪涝灾害。比如1954年,淮河流域暴雨不断,发生四十年一遇洪水,其中安徽省涝情最为严重,造成上千人死亡。之后于1991年流域内发生大洪水,灾情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苏这两个省份,经济损失较大。还有10年前,2007年的特大暴雨,造成淮河流域大面积受灾,多城市和地区被淹没,直接经济损失170多亿元。文献综述
除此之外,还有98年暴雨导致的大洪水,以及03年淮河大洪水等近期发生的重大洪涝灾害。而干旱灾害与洪涝灾害不同。它发生的频率高,且会持续较长时间,对大范围地区的工农业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并且局部性干旱几乎年年都有发生。淮河流域历史上亦多次发生特大干旱灾害,比如1959年、2001年、2008年等。
历史上记载黄河曾夺淮入海。从此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如今流域内部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总之,历史上淮河流域曾多次发生重大旱涝灾害并造成巨大损失。下面本文将深入的进行多时间尺度的淮河流域旱涝时空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