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学应该灵活创设多样式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提出的问题要小而精、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短小精炼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抓住重点,指引他们思考的方向,激发学习的兴趣。让问题从熟悉的、实际的生活中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2],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再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问题的难度过分超出或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时,容易使学生丧失对问题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控制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最根本的要在于富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例如:当讲到圆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车轮是圆形的,那为什么不是正方形或者三角形呢?文献综述
2。3 数学兴趣的培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数学兴趣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所以我们在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应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过程全部阶段的基础时期,也是基本能力和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对兴趣的形式比兴趣的实质更加容易得到满足,任何新颖的、具体的、形象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小学课堂的讲解中非常注重教师方式的灵活多样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例如:在小学阶段讲到三角形的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猜三角形的环节,一开始露出一个三角形的直角(如图一),学生会得出是直角三角形;然后露出一个三角形的钝角(如图二),学生会得出是钝角三角形;最后露出一个三角形的锐角(如图三),学生会随口说出来是锐角三角形。这时候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学生一看是直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就会产生好奇和强烈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