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学业成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效率和效能等方面,研究者主要探讨学校投入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安雪慧(2000)利用“甘肃基础教育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发现教师性别、工作年限、教育程度 、学业自信和学业努力有明显的关系[4]。同时,在对2004 年“甘肃基础教育调查研究”数据的分析也发现了教育投入,尤其是同伴特征,对中学生数学成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薛海平和闵维方考察了教师素质、学校投入、学生背景和同伴特征对中学生成绩的作用[5] 。
影响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非常多,重要的是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例如学习的动机、成就目标、学习策略、学业投入、自我效能感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学业成绩(张亚玲,杨善禄,彭丽华,李洋,2009;文超,张卫等,2010)[1-3]。除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家庭、学校、老师甚至是同伴等诸多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学业行为和学业成绩。
学校、班级和个体三层次模型充分考虑了教师质量、学校经费投入与班级同伴特征对个人学业的影响。丁延庆和薛海平分析了昆明市高三学生高考成绩的主要决定因素[6] 。总之,学业成绩并非单纯受智力因素影响,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深入探讨。
3 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论文网
在本文的研究中,同伴能力包括了同伴的人际交往能力,即主要研究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王英春(2007)以我国青少年为对象,将人际交往能力定义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具有交往意愿,积极主动参与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使自身与他人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7]。对中学生来说,与同伴相处时,表现的人际交往能力,从一些方面来说体现着同伴的能力,也有助于社交目标的实现和人际关系的增进,并最终促进个体身心平衡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对其学校适应以及未来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学校,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尤其是关系好的同伴或者同桌,研究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放在班级层面,进行调查问卷来了解班级同学的人际交往情况。国内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研究比较少,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刘逊(2004)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教师对学生交往的态度等因素的研究来预测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8]。对于班级层面的人际交往,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有一定的了解,很明显发现同伴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学生学业成绩有正向的关系,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更加开朗活泼,积极与同学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同学之间有着良好的促进与竞争,共同进步。
4 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毕华林(2000)的观点进行分析。他提出学习能力信息加工取向观点,认为学习能力不是知识、技能和策略本身,而是专门化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结构系统[9]。学习能力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成绩的高低与变化可以直观判断一段时期内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毕华林认为任何学习活动都以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定向和调节为基础,他认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10]。
课堂上学习新知的能力、上课的集中力、独立完成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和对问题的思考与反思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有六个指标,即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调查问卷显示同伴的学习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地影响,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同伴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对自身有较为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