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图形与位置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位置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什么是比例尺,并且在实践生活中按照指定的比例学习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换算;根据物体的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大体位置;能描画出简单的路线和周围物体的平面图;在生活实践中,懂得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来代表位置并且了解掌握数(排除小数、负数)在方格纸上点与点的对应。
4。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4。1。图形的认识教学策略
4。1。1 巧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新课改后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意志还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并且“图形与几何”是数学中较为抽象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利用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实施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老师为学生指引探索知识的道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设置情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从生活小事中设置情境,引入学习;又可以从一个小故事中导入知识等。但是,老师设置情境要注重情境与知识的衔接,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让情境成为课堂的过场。设置合适的情境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熟悉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选择和生活有关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切入,这样,学生才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明白解决的不仅是书本上的问题更是生活上的问题。例如:老师在进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授课中,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的时候,可以利用如图:小明上学可以走的两个不同路线让学生判断哪个路线近,来设计教学情境:
师:出示图1-1: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让学生指出小明上学的路线 ,并追问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比较近?为什么?让学生指一指:
师:聪明的同学都看出来了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最近,同学们可以说明原因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原因了。
上面这个情境的创设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导入的,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的解释了“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理论,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一知识点[2]。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最后用探索的结果解释小明为什么直接到学校最近,情境和知识融为一体,回想渗透。
4。1。2 探究学习、体验内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助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
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相对其他内容,它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更需要对学生的引导,跟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尽量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去感悟知识。教师可以灵活的教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图形与几何。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老师只是在讲台上单纯的讲授知识点,学生很容易遗忘。要让学生学会亲自动手,开展剪纸或者折纸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分类时候可以运用实践操作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新知: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含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物品,想一想他们的用途和特殊的性质,所谓的“做数学”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实践活动,触摸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真实物体,让学生发现这两个形状的稳定性能,再灌输他们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自己互相说一说感受,试着从中总结他们的特性[4]。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悟探索出了新知,学生觉得教学的过程中有趣味从而对课堂产浓厚的兴趣,老师上课效率更高,上课效果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