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11
4。4。2师生心理相容,协调一致 11
4。4。3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11
4。5淡化不利的社会文化,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11
4。5。1拓展丰富学科的育人价值 11
4。5。2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 11
5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研究背景及问题
1。1研究背景
课堂师生互动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所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意义建构,是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8]。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发生在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这种老师和学生在行为和内心活动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大致上分为外显互动和内隐互动。 外显互动主要指课堂上的认知互动。它是课堂上教师关于知识的讲解行为,以及教师向学生进行纯知识性的对话(问答),即师生知识、经验、智力(不含情感智力)之间的相互作用[4]。内隐互动主要指情感互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则情感互动是指老师和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教学活动中情感表现和情感体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认知互动过程中的调节剂,缺乏情感的交流的教学必然会造成教育的失败。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讲过:“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自我意识领域。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可见,师生互动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创造的个性起着一定的作用。论文网
1。2问题的提出
如今存在许多关于师生互动的问题,比如数学课堂都是老师提前做好严密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参加教学活动,虽然学生有积极参与,但是教师拥有主要的教学话语权,学生参与高层次数学思维的话语机会较少,旨在传递信息和教师控制的单义性对话偏多,旨在促进数学意义理解与建构性对话偏少,更多的是低水平层次的对话。相反,有些课堂由于缺乏课前精心的设计,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导致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单调又生硬。因此在201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清晰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和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见数学课堂是教学对话、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课堂互动就显得举足轻重。
2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国内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
关于师生互动行为方面国内很多学者和教师都有在深入研究,主要见于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探讨,它只是作为众多师生关系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因此国内的研究没有将师生互动行为的进行专题研究,能够从互动行为的角度的进行研究非常少见。比较具有特色的是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和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他们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划分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