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它的土地供应十分紧张,而且在二战期间,日本的主要大城市都被烧为灰土,急需大规模的重建,因而日本特别重视对城镇的建设和规划,日本住宅建设从重视数量、以传统发展为主到关注质量、现代产业化的发展,从应急政策过渡到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开始注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同时因为日本是个地震高发的国家,故城镇建设时避免建造大量高层,以中小型房子为主,民用住宅以木质结构的别墅为主,同时注重打造绿色建筑,大力实施住宅的工业化发展,即大力推广住宅pc方法(即预制组装方法),该方法通过分解建筑的构件,这就如同建造汽车一样,生产汽车部件而后再进行组装,建筑从现场建造为主转变为现场装配组装为主,工厂化生产完成后,通过现场装配组装从而来完成房屋建造,该建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现场制作为主的建造方式,具有施工速度快,建筑场地污染减少,建筑绿色高效能等优点。
新加坡同样也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是一个城市国家,土地供应也是相当紧张。然而新加坡通过填海造地的方法使得人均绿化面积达到6平方米,因此新加坡又被称之为花园城市(见图3-2)。新加坡目前人口密度大约为7300人每平方公里,其密度之大位居全球前列,然而奇怪的是,新加坡的人均住房面积却有30平方米,在用地十分紧张下却能有这么高的人均住房面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究其原因,新加坡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做了很多努力,在城镇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着重打造花园城市,将城市与景观结合起来,让人感觉整个城市即是一个大花园,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推行建筑工业化,试图通过工业化的方法来大量建造住宅来实现政府的建屋计划,其寻求建筑构件工厂预制,工地拼装,实现建筑污染最低化,能源效率利用最高,新加坡建筑工业化技术支撑特点是引进国外工业化技术,并大力注重本地化。同时制定了若干规范来推动工业化发展,例如在设计可建性中增加预制评价。在新加坡被大量采用,同时,其建筑产品设计也十分不同,其通过提供多种住宅类型,将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共同组合形成网络;新加坡政府还提出“原地养老”的概念,试图打造亲人宜居的居住环境,试图将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融为一体。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一是美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虽然美国历史只有短短两三百年,城镇化比例却在全球名列前茅。二是美国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很小,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在其中发挥作用。美国作为后起的发达国家,其发展速度与发展过程如此之快,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研究借鉴。究其原因,这与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相当大的关系,美国是联邦制的国家,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小,而地方自主权却较大,充分发挥了地方的自主灵活性。因为其良好的政治体制,其城镇化的进展速度相当之快,而且,美国政府十分注重技术的研究创新,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来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了技术保证体系,大力提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而且,美国政府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避免施工现场产生大量的飞尘和污染,早在1976年,美国住建部门就颁布了工厂预制住宅施工与安全标准(HUD-code),这就让预制构件与现场作业取得了同等地位。这是全球最早的国家级的预制构件建设标准,其规范了设计、施工、强度等各种指标性能(见图3-3)。90年代,美国政府还制定了《能源与环境设计标准规范》,规范规定,但凡政府投资项目,都必须按照绿色建筑实施标准来进行设计、建造。可见,美国对于绿色建筑和新型城镇化是十分的看重,取得如此大的成果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