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场所,可以狭义的理解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场所,是一个没有生命意义的物理形式,几乎等同于教室或实验室等;但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是指学校教学中形成的师生与环境间的多功能综合体,是一个有生命力有生气的有机系统;广义的课堂则是指任何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或场所,不受空间、时间、介质的限制,它强调的是活动环境、任务、时间的开放性。因此,不能再把课堂理解为教学活动的场所,它更多的承载着人的生命力。89822
课堂教学也可称为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这也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极力提出的社会最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养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如何学习的全部过程。
课堂教学从17世纪在欧洲产生和兴起,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式课堂教学,到今天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虽然不断有人反映课堂教学的弊病,大班化的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一刀切、统一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社会的大发展下,课堂教学依然是世界各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仍然为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课堂教学在19世纪后期才被引进,经历多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从国外的研究学习中不断改进。现今课堂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协调发展,要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我国的高中课程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基本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不小的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排名靠后,然而基础教育却名列前茅,常常出现中学生在国际数学比赛上获奖,而在高等数学领域却鲜有名堂的情况。高中是基础向高等转型的关键阶段,反思我国高中数学教育,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改革发展与教育前线无法贴合,教师对改革怨声连连,频繁的改革对教学产生极大变动,教学不稳定;初高中的衔接不到位,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点跨度大,知识点间断,无顺接感;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高中课业繁重,课堂效率不高,题海战术造成学生心力交瘁;高中数学课堂上两极分化严重,存在大批学生跟不上老师思路,听不懂的情况,而好学生又“恃宠而骄”,在课堂上做自己的事,写作业,自习等,不愿投入到课堂中。
三、国内外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很好的研究基础和支持,我国有着悠久的数学教学传统,有着优秀教学经验,但也存在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状况。国内数学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国际上,对课堂教学研究也十分重视。
迄今为止,国际上进行了两个大型的数学课堂录像研究。一项为TIMSS(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即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录像研究,另一项为LPS(Learner’s Perspective Study即学习者视角研究)录像研究。LPS研究特点是记录一系列课,分析教师在不同教学内容下所选择的不同教学策略,并探索学习者的时间,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研究发现,日本和中国等东亚国家极其相似,大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更多的关注理解概念;而美国课堂缺乏强调概念和推理,强调会运用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TIMSS录像研究分析表明不同文化下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教学是一种文化系统”。美国教师强调技能获得,日本教师强调理解;日本课堂在内容的丰富性和水平难度上要比美国课堂更上一阶;从学生表现看,日本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加投入不同类型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