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奥尔夫音乐疗法
1。1概述
奥尔夫音乐疗法现在已有一套系统的治疗体系,起初是由德国的音乐治疗师Gertrude、Carroll和Yekard根据Karl Orff的音乐教育思想,一起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而慢慢形成[1]。但是,奥尔夫音乐治疗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互不分开,奥尔夫音乐教育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而奥尔夫音乐治疗以此为基础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卡尔•奥尔夫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20世纪50年代奥尔夫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正式出版,标志着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与达尔克罗兹(瑞士)音乐教学法、柯伊达(匈牙利)音乐教学法一起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起初,奥尔夫音乐教育起源与儿童,用于儿童的音乐教学[2]。90064
奥尔夫认为音乐、动作、语言和舞蹈一起组合成了音乐,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主动参与的活动,而不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在这其中去感知和体验。在奥尔夫音乐治疗过程中,提倡治疗师设计的音乐活动,要以患者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水平为根据,同时安排治疗对象能够完成的活动,然后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通过共同参与活动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完成任务,使其逐步认识和理解音乐所产生的肢体内涵,从而达到进行非言语交流和自我表达的目的[3]。对于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音乐素材必须是奥尔夫强调的具有节奏鲜明、形象感强且易把握的音乐作品。
1。2 奥尔夫音乐的思想与特点
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是与人类的肢体动作、语言及舞蹈紧密相关的,是一种需要人们亲身参与的音乐[4]。据此,根据音乐具有“原本性”的核心思想,有研究者认为,奥尔夫“原本性”思想体现为:音乐各要素的原始性相结合、音乐行为方式带给人的朴实性以及音乐交流互动的过程带来的享受性[5]。换句话说,就是自然、朴实。根据这一核心思想,总结出奥尔夫音乐活动呈现出人本性、综合性、本土化、节奏性四大特点[1]。
1。3 奥尔夫音乐疗法的研究现状
奥尔夫歌曲创作繁多、曲目丰富,出版物渐渐形成体系化,在部分国家已达到相当规模。自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的音乐治疗师Gertrude、Carroll和Yekard依据Karl •Orff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一般包括声音感知、身体律动、即兴演奏和语言表达四类的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5]。同时音乐活动使用的专业器材正在慢慢发展,使得其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如音条乐器等[6]。另一方面奥尔夫音乐疗法它是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来奥尔夫音乐治疗开始逐渐进入特殊教育领域,常以即兴演奏的模式用于某些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使用奥尔夫音乐疗法对各种类型特殊儿童的研究都相对比较成熟,国内则处于发展阶段。论文网
2 中度智力障碍儿童
2。1 概念界定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残疾,是一种适应行为的障碍,这类人群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该类残疾使个体参与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其原因是因为功能和神经系统结构等方面存在障碍,需要环境提供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支持。包括在智力发育过程中(18岁以前),由于不同种类的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或是在智力发育成熟之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7]。
2。2 基本特点
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属于智力障碍儿童中的一个团体,前者同后者一样,认知特征在感知觉方面以感受性慢、感受范围狭窄为典型特征,该类儿童的绝对感受性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因此,对于外界的同一强度的刺激,在相同的情况下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反应,却不一定能使这类儿童的产生感觉或反应;在听觉上他们也不及正常儿童灵敏,视觉敏锐度下降,对物体、形状、大小与颜色等的精细分辨能力低;其他反应上,也同样较为迟钝,例如对冷热、疼痛的感觉不灵敏,因而他们很容易引起自伤;另外中度智障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上,也不及正常儿童,例如同一个人穿着这件衣服能够辨认出,换了件衣服之后可能就无法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