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协同创新是技术创新模式从封闭转向开放的必然结果,是系统科学思想在创新系统的顶层设计活动中的必然体现,是对美国学者Chesbrough的“开放式创新”和Etzkowitz的“三螺旋”理论的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据建设资源平台,与多平台进行交流、进行多样化协同合作。从宏观层面看来,协同创新关键运行模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47143
在我国科技系统创新效能长期不能实现有效提升的压力下,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产学研创新联盟等实践活动的诱发下,系统科学(特别是协同学)的共同演化和整体涌现等思想,为从战略层面分析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共赢、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人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因素进行整体优化,同时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陈劲等)。
有人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特别指出,在如今创新渐渐迈向系统化、网络化模式的条件下,协同创新顺势而生。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离不开系统内各要素的相辅相成与繁多的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刘丹等)。
本质上,协同创新是围绕创新而产生的,多主体多要素相辅相成、密切合作的创新行径,它不明确属于我们目前规定的各个地域和学科,它可以实现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所以本论文针对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指导我国高等学院走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创新发展教育机制。
(二)关于国外创新能力的研究
早在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是第一个指出人类拥有一般能力和独特能力的学者,奠基了有关创新能力研究的根抵。这是国外有关创新能力的萌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人根据要素解析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的理论,其观点是辐射思维对于发明创造具有重要性。它的特点是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多感官性,发展个体的立体思维、平面思维、逆向思维(Guidford,1950)。1975年有人认为,创新在团体中的运用,体现了知识层次、人格独特性、组织文明、社会化机制、团队感召力彼此协调作用的机制(Getzel,1975)。八十年代,有人最先发现创新能力外显原理,他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人潜意识行动、技术创新行为以及有关受用知识的相辅相成的系统整合过程(Amabile,1983)。后来对外显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进展,发现人的内部动力、外部知识和实践层面和心理效度互相作用,形成了创新能力。在兴趣的内在驱动下,个人会逐渐加大追求过程,无论感官抑或心理,都会接受其所带来的成功或失败,一定会有所得(Gruber,1988)。到了九十年代,有人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提出创新能力是一种工作生产能力,其具有新颖性、应用性和实践性(Lubart,1995)。
有人在昔人的根抵上结合心理学,提出研究生个体创新能力主要六要素:认知度、动力、激情、信念接受、新年追求、知识转化运用的能力(Amabile,1996 )。创造力是一种不可预估的力量,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差异,激情引发创造的源泉,鼓动创造,动员群体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超越和革新组织的感召力(Robinson et al,1997)。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倡者彼得·圣吉(1998)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组织学习即是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好组织个体成员的困惑,并能随着善变的工作状况而及时变化,进一步高效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有人认为,个体之间对同一问题态度却大不相同,这说明创新能力要求被挖掘,变更潜意识的固有成见,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通(Sternberg et al,1999)。有人在研究中发现影响批判性的逻辑思维作用的因素里,个人认知和个性特征起到关键的作用,批判性思维会督促无行为认识为有效认识,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帮助(Clifford et al,2004)。有人提出创造力是一种留存在个体大脑的思考能力的展现,要求以发现思维为基准,其存在的条件包括察觉思维、专业技术、技能,预估将来的状况,挖掘目前尚未了解或尚未想到的东西,更上一层楼(Dennard,2002)。有人觉得创造的条件是知识取得与存储,需要连续地学习来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Gerhard et al,2006)。有人以创新高校培植方式为目的,创立新的模式——电子信息扫盲,防止各种资源的一再使用,促进新鲜资源的高效使用(Staines et al,1999)。有人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校与导师的授权下进行学科课题项目对学生本人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有特殊作用,这不失为一个有用的方案(Yarnell,2003)。有的实验发现,相对攻读概念原理方面的文科生来说,倾向于实操方向的理工科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思维,因而文理学科的交叉培育的趋势已势不可挡,以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统一(Mountain et al,2005)。有人研究过某高校工程学院所给的有关工程试验组的数据,十分赞同实验模式,反映出学生实现了“生活和实验室调试”,学生的创造能力进步飞速,丰富了高校的教学经验(Hall et al,2007)。有人通过研究 380 名20 到 27 岁的高校大学生,运用哲学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相对论思想呈正相关的创意表现,然则在实际生活中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与正式形成的念头是创意负相关,进而提供了创造性教学的一些实用性意见(Wu et al,2008)。有人发现,在研究生的认识度上,若是将创造与高阶关系完美地统一,得出一些举措便于评估稽查,进一步延伸教学模式,处理讲堂之中尚未关注到的欠缺和纰漏。同一时刻,他建议研究生必须注意到自身不足,加强锻炼创新思维,丰富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链,及时发现忽略的问题,不因获得一点创新成就而骄傲自满,经常自省自疑,这将是研究生个人创新能力提高的极大助力(Dehaan et a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