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少数几篇文献涉及科学过程技能的评价,还有几篇关于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结合具体课堂案例来分析,这里不再展开介绍。
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述评
(1)自我和谐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
刘伟丽(2014 )指出自我和谐是指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其研究表明自我和谐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和谐水平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差异检验结果也充分证实,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其问题解决能力越高,这意着,对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的考察可以推知其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6]。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①自我和谐与问题解决能力都与个体心理健康有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状况作为中介变量具有连接二者的作用,人在遭遇和他的自我概念不一样的经历时,经常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适应不良,这时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会降低个体对外界敏感度,抑制想象和探究的心理,最终影响问题的解决。②大学时期作为个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期,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阶段,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容易出现不相协调统一的一个状况,从而导致无助感、适应不良和自我评价水平的降低,这种低现实的自我和高理想的自我的不平衡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认知调整,将会导致低自我的效能感。原凯歌,刘航(2011)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影响,低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问题解决信心和态度[7]。③自我不和谐产生的紧张、烦躁、惶恐、压抑等不良的情绪容易导致消极问题取向与冲动型、回避型的问题解决方式,并且也会降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降低评价水平。
(2)科学过程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
伴随认知学习理论的影响,学界更倾向于将问题解决能力视为一个由认知技能和各种动作组成的复杂的活动表现,涵盖了一系列高层次思维技巧如关联、抽象、理解、操作、推理、分析、综合、概括等的协调(赵萱,2011)[4]。由此可看出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必然涉及其他相关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吴佳玲和张俊彦(2002)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先备知识”及“推理能力”的增强,应有提升他们在地球科学上的问题解决能力[8]。这其中的“推理能力”和“形成假设”比较类似,都属于科学过程技能。由此可以推测问题解决能力与科学过程技能有一定的相关性。Holley(1996)也提出利用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批判性思考能力来帮助学生发展基本科学过程技能[17]。也就是说以问题解决为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相关的问题,并使用一定的科学过程技能,从而进一步达到学习科学过程技能这一目的,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证明了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过程技能存在相关性,然而这些研究缺少了实验数据的支持。并且国内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是,在关于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里,大部分是研究学生性别、家庭环境等方面,却对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的选题理由。
由于自我和谐水平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张兴元和李宏英(2006)研究表明非独生学生能更好地采取措施直面问题,自我效能感较高,问题解决能力相对强于独生子女,两代同堂家庭的孩子更加喜欢采取向朋友、家人、同学等求助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相对问题解决能力较低,总体水平上,女生较男生来说,问题解决能力较低[9]。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在面临困难时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帮助,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由于溺爱子女,而采取包办的措施,使得孩子们在问题解决的能力上有较大的欠缺,同样两代同堂的孩子以及女生也可能是由于面临困难时通常是求助于他人。所以从这方面来讲,问题解决能力与被测者所处的环境、性别等都有关系。并且由于问题解决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高层次的思考能力,所以除了上述之外,与其相关的还有思考方式、知识储备以及经验等,在此笔者简单地选择了两个方面作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