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起步较早,比国内研究早约1个世纪。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定义的首次提出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是这一定义的提出者。自此之后,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无形资产的逐步探究。初期是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分类及会计处理进行研究,处于规范研究阶段,近几十年来才针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相关性、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等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外国的学者对无形资产进行的实证研究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即1942 年Avery的实证研究。他研究了346 家美国企业在1929-1939的10年间报表中所记载的无形资产数据,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开了实证研究之先河。50020
国内对无形资产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从研究思路的发展过程来看,国外和国内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最初是针对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开始进行理论性规范研究,直到2001年我国学者薛云奎、王志台用实证研究法证实了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股票价格确实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对无形资产的探索研究才得以进一步发展。
下面从两个方面对目前国内无形资产研究情况进行分析:
1.无形资产信息披露
薛云奎、王志台(2001)研究发现无形资产披露的具体名称极其不规范,有的甚至难以理解。并且从财政部的角度针对这一问题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改进的举措。
王娟娟、梅良勇(2007)发现我国无形资产中技术及资源方面的信息披露不多,这是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无形资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披露程度高的行业多为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行业,新兴行业信息披露不足,长此以往,会使得新兴行业发展动力不足。
汪海粟、方中秀(2012)以218家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基于财务报表和附注书以及招股说明书和年报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披露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无形资产与市净率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发现了创业板对无形资产的发现、甄别功能。
史燕峰(2014)采用指标分析法分析高技术产业2008-2011 年的研发费用投入和无形资产的数据,探讨无形资产现状及研发费用投入比率及产出比率。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和研发费用信息披露名目不恰当;无形资产结构不合理。
崔也光、赵迎(2013)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2011五年的数据,以电子业论文网、医药生物制品、信息技术业为高新技术行业的代表,对无形资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量及比重较低、知识产权不足;高新技术行业特征并不明显。
2.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关系
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发现当年无形资产的投入量与企业以后的经营期间业绩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赵 敏、朱黎敏(2010)以A股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研究出无形资产和上市公司价值及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行业无形资产的影响程度不同,10个行业中有一半行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显著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王化成、卢闯、李春玲在2005年发现的结论。
邵红霞、方军雄(2006)对无形资产按类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绝大部分无形资产(去除土地使用权)与股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邢丹丹、张 红、张春晖(2011)通过研究旅游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具体构成项目并且利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无形资产对经营绩效的贡献度是正向的,且高于固定资产。
综上可知,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方兴未艾,并且研究程度愈来愈深入。本文将选取信息技术业2010-2015年的无形资产数据,探讨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