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献综述西方股利理论可分为传统股利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和现代股利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股利理论包括:“一鸟在手”理论和MM理论,这时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公司利润、股利等信息的宣告对股价的有没有影响。信号传递理论、追随者效用理论、税差理论和代理理论是放宽了传统股利假设条件而得到的现代股利理论,这时的理论由原来的研究股利政策对股价是否有影响转为为什么有影响和如何影响的研究。64005
哈佛大学教授Linter于1956年第一次提出公司股利分配的理论模型,开创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先河。随后, Miller 和 Modigiani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格》在1961 年发表以后,股利理论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研究表明,企业的价值不受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而是受到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的影响。Easterbrook和Jensen的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分红政策可以约束管理层可以支配的现金,减少了无效的现金利用,减少代理成本从而有效地提高公司治理水平。Gordon 的“股利效应假说”,表明高股利对企业的价值的增加有帮助。Brennan(1970)则指出低股利会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而高股利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Linter(1956)发现一些美国公司制定了调整股利政策的标准,当长期平均盈利水平有显著变化之后才会对股利政策进行相应地调整。Bhattacharya在1979 年构建了“两阶段股利显示信号”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假设现金股利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股东私有的有关企业价值的更多信息。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现金股利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可以预示企业未来收益的情况。Miller 和Rock(1985) 通过将股利与投资和融资等问题结合起来建立了净股利传递信号模型。Kumar 等(1988)提出了“噪音信号传递”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经理可以利用股利的支付向投资者反映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来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这也是企业经理掌握的优势信息。Allen和Bernardo Welch(2000)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来研究股利信号,认为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目的是吸引像基金之类的更理性的投资者。Lang 和Litzenberger(1989)根据托宾Q的值将公司两类,即过度投资者(Q<1)和财富最大化者(Q>1),分别研究了这两种类型的公司在股利变化之后的反应。Yoon 和Starks(1995)研究了更多年份公司托宾Q的数据,通过控制公司规模等变量用回归分析发现不论托宾Q的值高还是低它们的反应都是相同的。La Porta、Lopez、Shleifer 和Vishny(2000)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股利政策,那就是将代理理论和股东权益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对33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投资者保护高和市场能力强的地区的现金股利分配较高。DeAngelo 和Linda(1990)研究表明股利支付水平和负债程度成反比。除了上述研究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股权结构会对股利政策产生影响。论文网
虽然相比于国外的股票市场和经济环境,我国与外国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我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对于股票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所以我们应借鉴己较为成熟的西方股票市场先进的股利理论成果,来不断完善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不足,促进我国股市健康发展。
2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9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股利政策,但是大多数都是从资金需求、宏观经济、代理成本、股权结构、经营绩效等角度进行研究,仅有少数学者对监管机构实施的强制性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较早关于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是张水泉等(1997)的上海股市股利与配股效应的实证研究。指出在空头市场现金股利的异常报酬率最大,其次是送股的,异常报酬率最小的为配股;在多头市场则相反。陈晓、陈小悦和倪凡(1998)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首次红利分配政策得出结论:股票市场在[-2,+3]这个区间内对首次红利公告有反应,相比只发放现金股利公告来说混合股利和股票股利带来的超额收益显著性要相对较好。孔小文和于笑坤(2003)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且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股市中确实存在着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但是不同的股利政策的效应也是不同的。杨熠和沈艺峰研究了1994年至2001年的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情况,结果表明现金分红对代理成本的现金流有监督作用。然而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是不一样的,一视同仁地采取强制现金分红的方法还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