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定军先生在《“民工荒”探源》一文中把“民工荒”成因的矛头直指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他认为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是农民工选择离开城市,回流到家乡的直接原因。在更深层次上,他提出了政府职能部门失职、新生代农民工思想转变、城市居住困难问题和乱收费、教育普及等系列的影响因素,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1];79981
章铮,谭琴在《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效应--兼论“民工荒”》一文中对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何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沿海地区发生的结构性的“民工荒”,他们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用工年龄结构作为切入点,一、对国有工业企业与“三资”工业企业的员工进行总体比较;二、找出供比较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三、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状况作比较分析。最后,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三资”独资工业企业是以35岁以下职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解决的主要是“前半辈子”即16-35岁的就业问题,当工人步入中年以后,体力、反应和操作能力下降,出于整体高生产效率的维持和简单重复劳动的任职要求的考虑,企业会选择解雇这些工人,重新聘用年轻工人[2];
付继元,严燕飞在《论民工荒与结构性失业》一文中提出,民工荒是结构性失业的一种表现。文章认为民工荒的实质是由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动,市场的高素质工人供给不足,从而使企业产生用工短缺的现象,而大量的低技术水平工人失业,则形成结构性失业。文章就民工荒类型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把民工荒分成:一、知识性、技能性民工荒,拥有一定技术和文化程度的初级技工供给不足;二、性别性民工荒,部分行业对女工需求过大,造成了女工需求短缺的局面;三、地区性民工荒,由于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企业用工需求难以渗透到农民工群体中,农民工信息供给也难以被企业接收,使得供需之间产生对接落差;四、年龄性民工荒,大多数企业会为了人员稳定性和企业活力,偏爱雇佣年轻的民工。而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使得农村出生率有所下降,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也使得农村青年转化成劳动力的时间延长,导致青年劳动力供不应求。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企业对雇用的民工只使用、不培养的用人观念、投入型经济的弊端、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都是民工荒爆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并认为必须对民工的供给结构进行调整才能解决民工荒这一问题[3];谢建社,朱明,谢蓬勃在《“民工荒”挑战中国用工体制》一文中指出,“民工荒”是民工维权意识加强的表现。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网络信息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逐渐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进城的第一代民工,他们工作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养家糊口,他们更关注城市生活的保障,工作认同感,个人权益维护等问题。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重视改善民工的劳动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完善技能培训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以此提高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针对用工体制的改革,文章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构建以权利平等为基础的保障制度,让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能够得到顺利表达;二、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帮助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生活;三、健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制度,保障城镇中选择非正规就业模式的农民工的权益,在法律上规范确定非正规就业的行为和地位;四、建立用工信息网络,规范用工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供需脱节状况,以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五、政府宏观调控,校企联合[4];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