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时,都比较空泛,没有具体的资料,一般都是根据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著作来论述的。这些著作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论文网如果不结合中国原始社会具体的伦理道德资料,那么,这种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议论上,不能给人们真正展示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风貌。

那么,在有没有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及其道德的资料呢?最近,我抱着这一问题,翻阅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资料。我感到,资料是相当多的,遍布于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有逸周书。国语。周易。左传。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世本。新语。淮南子。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等50多本。另外,陕西省宝鸡。岐山。扶风等地发掘出的仰韶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关,把这些资料梳理出来,估计有十多万字。如果我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对认识。填补中国原始社会先民们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丰富炎黄文化的内容,总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早期的传统美德,搞好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

大约从170万年以前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子孙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先后发现了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这充分说明从很早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在十分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开始只会简单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就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群开始向氏族社会过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和形成。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达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无论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妇女为中心进行。再经过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即从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龙山文化时期转变,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东汉初年的说文解字进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长于今扶风县内的记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随后,不少文献都有关于炎帝活动在姜水一带的记载,即今宝鸡市辖境内。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西晋皇甫谧撰的帝王世纪说:有@①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我焉。“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说:歧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他认为,国语。世本。帝王世纪中所说的炎帝长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括地志。雍录等书认为姜姓原始氏族活动地区在古邰国,即今扶风揉谷乡一带。上述所有记载都说明,炎帝是出生。活动在今宝鸡。岐山。扶风。武功一带。

那么,炎帝出生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可以肯定地说,是氏族社会的原始农耕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逸周书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②。chú@③。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luǒ@④之岁。“意思是说,神农时代,谷类像雨一样从天上掉下来,生长甚多。神农制作陶器。斧。犁。锄等农具,开垦荒地,然后,使五谷兴盛,并获取了各种各样的果实。庄子·杂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说,神农时代,人们睡卧时安然恬静,起身时,宽舒自得。人知其母,不知其父。淮南子·齐俗训说: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天下为先。“从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神农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些明确的规定:若果丈夫身体强壮而不耕种,那么,天下的人就要受饥饿;若果妻子当年不纺织,天下的人就要受寒冷。所以,神农带头率先亲自耕种,妻子带头率先亲自纺织。这样,就把所有的丈夫和妻子,带动了起来,进行耕种和纺织,这样就能保证人们有饭吃,有衣穿,不受饥饿和寒冷。

从庄子·杂篇和淮南子·齐俗训两段文字记载来看,前后似乎有矛盾。前者记载炎帝神农时代好像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知其母,不知其父“。后者记载,炎帝神农时代好像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由于当时氏族首领还没有什么特权,所以,炎帝神农亲自带头耕种,妻子亲身带头纺织。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不矛盾的。从炎帝传说来看,炎帝是远古传说时代某一氏族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也是少数先知先觉的圣哲,也可能是某个氏族或部落联盟的代号。这个氏族或部落联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也许几百年,甚至一千年或更长的时间。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炎帝神农时代看成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由蒙昧到野蛮。文明的转变时期。由于炎帝为氏族成长。壮大和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一代一代把他的伟绩用语言流传下来,成为神话传说,更加为人们所崇敬。曾说:每一个这样的氏族都有一个神话上的祖先,他被认为是赋予氏族名称的始祖和英雄。“[1](P165)炎帝和黄帝等上古人物在传说中被神化,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归功于他们,一方面是对本氏族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伟大功绩与影响的人物的无比怀念。尊重和崇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继承他们的精神,发展本氏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人类的历史,在文字未出现以前,都是口耳相传下来的。在千百年的流传中难免有些前后出入,甚至失真,但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则是有根据的,即便有些神秘的色彩,那也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我们把这些传说和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能进一步证明炎帝的存在及其时代的变迁。

解放后80年代,宝鸡北首岭考古文化的整理。发掘,进一步证明了炎帝活动的时代距今7000年_5600年,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又徙鲁“,意思是说,炎帝氏族初期的活动中心在陈,陈为陈仓的简称,即今宝鸡一带,后来又徙移到鲁。首先,从宝鸡北首岭6万平方米的遗址居址和出土工具可以发现:农业生产工具占26百分号,狩猎工具占8。6百分号,渔具占0。6百分号,这说明北首岭氏族已过着长期比较稳定的以农业为主的室居生活。其次,北首岭氏族创造了发达的彩陶制造业。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不仅数量多,而且有很多写实的花纹。再次,遗址还发现了房址50多座,均为半地穴式,多数呈方形或长方形,墙壁平齐,多数还涂有草泥和料礓石浆。各房址都有灶炕。这都证明神农耕而作陶“[2](P725),(神农)身自耕,妻自织“[3](P185),神农之世,卧则居居“[4](P995),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5](P1244)是真实的,可信的。

总之,炎帝神农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转变时期。炎帝也就是这一时期氏族社会一位杰出的首领。他虽出生成长在今宝鸡姜水一带,但他的氏族活动范围还是很广的,如淮南子·主术训所说:其地南至交zhǐ@⑤,北至幽都,东至@⑥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3](P128)。也就是说,炎帝及其氏族部落当时活动南已到达了今南岭以南的地方,北到达幽燕即河北。北京一带,东到达齐鲁今山东一带,西到达了今甘肃敦煌一带。最后,炎帝本人崩葬长沙茶乡之尾“[6](P95)。

二。炎帝时代的道德状况及其传统美德

原始人类道德的发生并不是从原始人诞生那天起就开始的,而是经过了上百万年漫长的蕴育。萌芽和生长的过程。

在刚刚脱离动物界正在形成中的早期原始人群时代,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靠本能进行。在大自然残酷无情的威力面前,人类依靠本能组织起来,共同采集,共同狩猎,共同捕鱼,共同抵御野虫。猛兽的侵袭,向大自然索取天然食物。在生殖方面,也没有什么道德规范约束,而是靠本能的冲动杂交。总之,当时原始人的两种生产即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都是在非常简单的本能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的,还不是在自觉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因此,还不能说产生了原始社会的道德。但是,原始人的这一系列活动,在漫长的岁月中,为原始道德的发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原始人群在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由于自然界的人化,人本身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天然的秩序开始升华为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社会新秩序。这时,原始人在氏族社会首领的率领下,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开始成为自然的主人。于是,他们在朦胧的。反反复复的生产生活斗争过程中,在人和人的一切关系包括性交关系中,慢慢感悟到应当怎样做才有利氏族生存和繁衍。这样,就逐步产生了原始氏族社会人们的道德需要。道德意识,比如氏族成员经过漫长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近亲通婚会带来很多不好的结果,而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婚姻,生育出来的新生代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加强壮。于是,原来那种由杂婚演变而来的同辈婚,这时也被排除,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这是人类增强自制能力,有意识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协调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这是人类最早的道德表现之一。总之,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是氏族成员在长期生产劳动协作的过程中,在人与人交往包括两性交往的过程中,随着智力和意识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7](P551)而且,随着智力的发展,随着道德意识的发展,还会形成道德法。正象恩格斯所说: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变成了法律。“[8](P221)这里说的法律就是习惯法,也就是道德法,即原始氏族社会道德规范产生的过程。

炎帝时代由于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应该说,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已由蕴育。萌芽到了形成。发展的阶段,根据炎帝传说文献的记载,当时的道德状况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韧不拔,团结拼搏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刚刚开始,生产工具又十分简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原始先民们生活十分艰难,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因此,怎么生存和发展,对原始先民们来说,是时时刻刻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尖锐的问题。面对如此巨大。凶煞的自然压力,以炎帝为首的姜炎族,没有胆怯和屈服,而是以坚韧不拔。团结一致。勇敢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行为,以超人的力量和智慧,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炎帝神话传说中的一些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充分反映了炎帝及其部族们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英雄气概和无比伟大的神力。

山海经·北次三经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xiāo@⑦;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大意是,北方的发鸠山上,有一种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变。她游东海,不幸淹死在东海里。她的冤恨不解,变做了精卫这种鸟,常去西山街小树枝。小石子投在东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小鸟这种坚韧不拔的志向比沧海还要浩大,充分反映了姜炎部族与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列子·汤问篇中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炎帝后代愚公及其子孙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终于感动了天神“,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cuò@⑧朔东,一cuò@⑧雍南,自次,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两座大山背走了,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以南,都成了一片广阔的平原,连一处较高的丘陵都不见了。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神力“。

山海经·海外北经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种与日逐走,饮河渭大泽水,道渴而殆,弃杖成林的精神,不仅显示出了炎帝及其子孙们巨大的神力,而且也显示出了他们气壮山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炎帝神农时代先民们已认识到日光天象与农耕播种的关系。

[1][2]下一页

上一篇:从比較中探索古代世界史结构【3266字】
下一篇: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7252字】

高句丽与中國【9859字】

顾颉刚与當代中國史學【11625字】

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

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研究【2642字】

近十年来英法德澳加等國...

近代早期英國國家财政体制散论【3755字】

安康汉江网讯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