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孤立起来看,现代汉语中有不少会产生歧义的句子,但是,有的歧义句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表义的倾向性,N1+V得+N2+VP结构的“得”字句便是如此。本文以N1、N2的性质,及两者与V之间的关系为分类标准,对N1+V得+N2+VP结构的句子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人们在使用这个结构式的句子时倾向表达哪种意思。89119

Looked at in isolation,there are many controvertible sentences would confusing you on modern Chinese。 But,when we used the controvertible sentences,we would inclined to a meaning。 Such as the sentence with a structure of “N1+V得+N2+VP”。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at what meaning we are using usually in the sentence with a structure of “N1+V得+N2+VP”。 And I would analyzed the sentence with a structure of “N1+V得+N2+VP”by the nature of N1、N2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N1、N2 and V。源Y于U优I尔O论P文W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毕业论文关键词:“得”字句; 歧义; 倾向性 

Keyword:得sentence;ambiguity;inclination

引言来自优Q尔W论E文R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①中提到一个句子:“这孩子追得我直喘气”,认为这个句子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句子中动词追的施事和受事不明,所以可以有三种理解:(1)我追孩子,我喘气,(2)孩子追我,我喘气,(3)孩子追我,孩子喘气。而陆俭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②中也提到了类似的句子:“那孩子追得老头儿直喘气”,陆俭明同样认为这句话有三种解释:(1)孩子追老头儿,老头儿喘气。(2)孩子追老头儿,孩子喘气。(3)老头儿追孩子,老头儿喘气。“得”在现代汉语中是常用的字之一,关于“得”的词性和作用,现代汉语研究者们有许多种看法和争论,人人不同。“得”字句使用广泛,作为“得”字句中的一种,朱德熙和陆俭明提到的这两个句子,十分有意思,谁追谁,谁喘气?在没有上下语境对照时,单看这句话,观者不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这类主谓短语做补语的“得”字补语句,已有许多学者研究过。李晓华在其论文《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研究》中对N1+V得+N2+VP结构的句式从句式研究、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变换分析几个角度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沈月明在其论文《N1+V得+N2+VP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中阐述了N1+V得+N2+VP句式的语义框架、生成过程及其与相关句式的转换,并在最后对这个句式进行了歧义分析,他认为“‘NP1+V1得+NP2+VP2’在句法上提供了两个名词性成分和两个谓词性成分,语义上包含两个事件过程,事件的参与者也是两个,所以两个N在事件过程中扮演哪种语义角色,是由每句的语义决定的。当某个N可以理解为多个语义角色或者谓词V可以陈述多个对象时,如一个名词性成分尤其是指人名词,出现在Nl和N2位置上时,如果它既可以充当施事,又可以充当受事,那么在听话人看来很容易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歧义就产生了。”③N1+V得+N2+VP句式结构分析的文章颇多,本文仅列出其中两篇以供参考,第一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篇则从语义及句式转换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为何产生歧义进行了阐述,使读者对N1+V得+N2+VP这个句式有了全面的认识。但两篇论文对该句式的倾向性并未多加研究分析。

孤立起来看,现代汉语中有不少会产生歧义的句子,但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我们会根据对方的姿势、语气、神态、前后语境等的辅助来减少交际中的信息差,也消解了歧义。比如“你小心点”这句话,一般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单纯关心对方,希望对方行事谨慎;还有一种意思则暗含威胁之意。当然,如果细分,还有其他意思,不做详谈。但如果放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如外面下着大雨,交际一方对交际另一方说:“现在出去,你小心点!”那么交际双方都明白此时的“你小心点”是第一种意思。而在小说、散文等作品中,读者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们在现代汉语的实际使用中,不太会产生信息差,即表达者和接收者通常不存在交际障碍,因此现代汉语学的“这孩子追得我直喘气”、 “那孩子追得老头儿直喘气”中“谁追谁,谁喘气?”的问题,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知道谁追谁,谁喘气。那么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在人们的使用习惯中,更倾向于哪一种解释呢?邹韶华在其《歧义的倾向性》中对现代汉语中歧义的倾向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歧义有动态的分化与静态的倾向、逻辑制约的倾向、心理制约的倾向、语频制约的倾向④。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句,由于各种原因,会有表义趋向性,而本文主要从语用角度分析N1+V得+N2+VP结构式的歧义趋向。在日常交流中,类似这个句子结构的语料较难把握收集,因此我以王蒙、路遥、陈忠实、余华(为了减少地方方言的影响,特意选择了北方作家王蒙、路遥、陈忠实及南方作家余华)的部分作品共计九部作品(《王蒙自传》、《活动变人形》、《平凡的世界》、《人生》、《白鹿原》、《兄弟》、《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作为语料收集对象,重点查找N1+V得+N2+VP结构的句子,并加以摘抄整理,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语用习惯角度解决该句式中“谁追谁,谁喘气?”这个问题。

上一篇:清末民初的广东媒妁与社会变迁
下一篇:我国彩礼返还规则探究

汉字背景与汉语习得【2041字】

道學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3197字】

语文教育也應得意忘象”【9054字】

唐僧取经队伍中的秘书形象及其得失

上官婉儿做秘书的得与失

论扬州评话语音变化及其得失利弊

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否定...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