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引发初中生对良好品格的追求

首先,社团活动中一般会存在发挥激励作用的榜样。由于社团活动在参与人员上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因此在榜样的选择上较为简便明了,可以是某个学生,也可以是某个教师。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教师本身对学生来说就一个学习的对象,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内发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的一举一动便成为了学生争相模仿的的对象。因此教师在社团活动中通过行为所表现出的良好品格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深刻体会。最终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以一种品格光辉的形式激励学生逐渐向教师靠齐,激发内在情感自主进行品格塑造。从学生角度上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在社团活动中每一个人的表现都是存在区别的。在进行过程中总会有学生在道德品性方面出众,在竞争意识下,特别是当某些同学被教师称赞时,其他学生就会在对比与思考中默默激起斗志,自觉向这位学生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正是在自身品格得到凸显的基础上,发现自身品格的不足,在教师的引导和自我教育反思中使存在缺陷的品格得到补偿,使良好的品格得到巩固,最终实现品格的提升与发展。同时,由于社团内成员间的差异较小,在民族以及生活地域上几乎没有差别,那么学生之间会呈现出内在趋向性,在互相学习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接受性。文献综述

其次,社团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别于正式课程的评分系统,它并不把分数放在首位,甚至是不进行评分,而仅仅以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道德表现作为最终评估的依据。在这种评价方式的激励下,学生往往就不再纠结于分数的高低,转而关注社团活动中的人文底蕴。于是社团活动的氛围中就会减少浓重的学术意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关注并且重视社团文化表现。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在没有学业压力的轻松愉悦环境中更容易感受到良好品格魅力的熏陶,可以说最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模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

最后,社团活动的开展大多以小组或是团队的形式展开,于是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会进行互相的磨合。而这个磨合不仅仅是在活动操作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神上的契合。所谓精神上的契合是指同学在合作中自觉地反思自身的品格以及发现其他同学在道德品性的优势。于是在反思与寻找的动态过程中就形成了一条具有动力的关系链,学生会在团队的激励之下不知不觉得到品格的提升。在一个社团小群体中,良好品格氛围的营造也为学生自主内化良好品格精神,外化优秀道德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这就体现了群体作用在品格塑造上的作用。

上一篇:阎连科《风雅颂》知识分子形象沉沦与救赎
下一篇:网络文学中的洪荒神话研究以梦入神机《佛本是道》为例

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论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政策

汉英姓名结构对比研究

从“三礼”看现代婚俗对...

试论果戈理对俄国国民性的认识

试论李尔王剧本对nature不同使用方法

催婚导致家庭矛盾的特征原因与对策探析

无花果成熟特性初步研究

浅谈高校辅导员茬就业指...

新税制下国内第三方奢侈品电商发展趋势

文化维度理论视域下的中...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企业网站翻译实践中的问...

H7N9基因合成提取任务书

asp+access小区物业管理信息...

國家三胎新政策2023年,...

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与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