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访谈与创作谈、友人谈,有文珍与李云雷的《文珍:爱的不确定性和宿命感让我着迷》、文珍与赵依的《从逃而不得到以克制重建个人秩序——文珍访谈》,这两篇访谈分别来自于2011和2016,正好可以分别对应在第一部小说集《十一味爱》和第二部小说集《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之后。还有文珍的自述《河水必定东流》,也不乏文珍的师长友人同事对她的期待,如赵晖《其文也珍——致文珍的<十一味爱>》、王干《文珍的视角》、赵依《她还能走得更远》。这些都使我们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到文珍的人生态度、写作目的、主题构想、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等上的选择。正如文珍自己说:“但愿自己能够写出生命里的暗和光,又写出那况味的热与凉” [8](p336)。论文网
总之这二十几篇评论主要从小说的主题内容、选材、表达方法、语言形式、小说的结构布局等方面研究文珍的作品以及熟悉亲近的人则将文珍其人与作品联系在一起研究,研究小说的选材,感悟人物形象,让文珍小说的两个主题越来越清晰,读者更容易触摸到作者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评论赏析肯定了文珍式作品及人格的魅力,但笔者也发现研究存在的不足,比如:由于文珍的作品并不多,他们多数着眼于一篇或几篇短篇小说发表评论,很少有对文珍现有的两部小说集整体的分析。本文将从文珍小说的选材、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析,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 特定的文化部落
文珍的小说可以划归到都市文学,或者精确点来说是“北京书写”,她集中性的描刻了80后城市白领生活和精神状态。从《十一味爱》到《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她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处在“后青春”的男女,她站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描述着这一特定文化部落。
这一文化部落中有各式各样的男男女女,有《气味之城》中无法忍受平淡没有激情生活的妻子;有《画图记》中游走于女性间的花花公子宋伟侨,却又热心于各种公益事业;有《北京爱情故事》中有家室的顾小双与男同事沈同间相互爱恋;有《中关村》中隐瞒自己年龄与小9岁的男孩调情的艾宁;有《第八日》中无法适应银行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而焦虑失眠的顾采采;有《银河》中为了爱情,和有家室的男同事私奔到塔城的苏令;有《衣柜里来的人》中为了逃离城市这座“大衣柜”、逃离庸常生活,躲避到拉萨的小枚,以及同样逃避情伤的拉漂阿卡;有《录音笔机》中孤寂寡言、爱录下自言自语的电话接线员曾小月;有《我们究竟对不起谁》中无法忍受同性恋丈夫以及爱上穆斯林信徒的痛楚,而选择自杀的顾安;有《普通青年宋笑在大雨天决定去死》中饱受妻子埋怨、领导不公正对待的逆来顺受者宋笑,想在一个暴雨天死去以掩饰自杀的懦弱行为;有《到Y星去》中饱受生存压力,做着白日梦的张爱与许先;有《西瓜》中经历下岗危机而企图送礼给领导的孙梅和丈夫刘可;有《觑红尘》中成为全校艳闻“他”和“她”等。
文珍写城市,而且是年轻人的城市,因此可以说,这些不同的形象同属于一个文化部落,他们同是城市的边缘者:
他们多是80后,受过良好教育,远离父母与家乡,独自居住于北京这座大城市中,就职于公司、银行、各事业单位等。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新市民,他们在城市中打拼着、挣扎着,身上最具城市的气息,但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能真正在城市里扎根,处在一种悬浮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得一方面他们只顾忙着在大城市中生存下去,就要不停的工作、赚钱、买房、结婚、养子,另一方面他们又经常为城市中的不易生活而痛苦、忧伤,为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消沉,精神上处在弱势、病态上。他们是这个城市中的小人物,平凡而普通,生活平庸而乏味,挤在城市地铁中、淹没在房贷中、扑向在一场又一场爱恋中,他们的婚姻、爱情也牵绊在庸常的秩序之内。他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孤寂而缺爱、彷徨而迷茫、心思细腻而脆弱,常在自闭状态,但是,他们的内心又常常有一股躁动,鼓动她们逃离庸常的生活秩序。总之,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催生的伤感群体,从文珍笔下的人物中可以探索都市人的生存、精神危机。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