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揽杨绛先生的散文,多数沉浸在回忆的氛围之中。这种回忆叙事所传达出的是作者对旧时光的追思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在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作者站在宽容节制的立场,用隐忍、内敛的叙事态度,淡看仇怨记取温暖,构建起了其作品独具魅力的回忆型叙事形态。72026
毕业论文关键词:杨绛;散文;回忆叙事
Abstract: Mr。 Yang Jiang overview essays, mostly immersed in memories of the atmosphere。 Such memories convey narrative is the author of the memorial and the old days of the pursuit of inner peace。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ose painful memories, the author stood tolerant control of position, with herself, and restrained narrative approach, light to try to remember the warm and build its work charming memories type narration。
Key words: YangJiang; Prose; Memory narrative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身名门,学富五车,精通多国语言。40年代凭借喜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在中国剧坛占据重要地位,建国后又因翻译西班牙名著《小癞子》和《堂吉诃德》声名远扬。但纵观杨绛的文学创作生涯,她最早涉足的领域是散文。进入新时期后,杨绛的散文迎来了创作的春天。1981年发表的散文集《干校六记》,虽然篇幅短小但文字真诚质朴而又不失幽默之感,记叙了那个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的时期夫妻二人的患难真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后续的散文创作《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延续了《干校六记》的风格,从冷静客观的角度写人记事,揭露了许多动荡年代不为人知的故事。因为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开,杨绛搁笔许久进行修整。2003年92岁高龄的她重新提笔,《我们仨》应运而生,该书用简洁而沉重的笔调,记录了一家三口携手共度的那段悲怆而温暖的岁月,读者闻之无一不潸然泪下。同年《我们仨》获台湾时报“开卷好书”中文创作类第一名,杨绛也由此提名年度“文学女士”称号。论文网
杨绛的散文作品数量不多,但却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从艺术特色、创作手法、语言风格、精神内涵、文学史地位等方面入手进行考察,收获颇丰。相关论文有:车芳芳的《智性魅力的充分张扬——浅析杨绛作品的特质》,王澄霞的《清幽独放的艺术奇葩——杨绛散文创作论》等。近年来,从反讽修辞、喜剧精神、隐身化特点、人文关怀和女性视角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层出不穷,代表作品有杨明的《关于杨绛散文的反讽叙事研究》,申景梅的《杨绛作品中的喜剧精神探析》,魏宁的《杨绛〈干校六记〉的女性视角和知识分子形象》等。此外,杨绛新系列散文也成为研究热点。以上这些文章从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杨绛散文的研究成果,并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杨绛先生的作品,了解到这位与世无争的百岁老人传奇的一生。但总体而言,杨绛散文研究还有一定的空白,亟待学者们深度挖掘和填补。
回忆叙事是对时间的保存,是抗拒遗忘的有效办法,是往事在当下的再体验,是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建构。本论文拟从杨绛清雅隽永的回忆性散文入手,整体把握分析其回忆叙事的艺术特色。从叙事视角、创作手法、文体特征、价值意义四个角度展开讨论,试图窥探其作品跨越历史时空仍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一、人情与史实:杨绛散文回忆叙事视角
(一)缅怀旧人,复刻回忆
散文集《杂忆与杂写》、《将饮茶》中多怀念旧人的名篇。高大慈爱的父亲,挑剔清高的姑母,博学多识的丈夫,洒脱懂事的小妹,甚至是拉车的老王,家政阿姨顺姐。他们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生活方式,但相同的是这些形象都经杨绛之笔鲜活跃然于纸上。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他们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全方位复刻了位于社会不同阶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作者的笔像一把利剑,割开历史的浓雾,深入时代和人心,洞悉人性深处的奥秘。逝者如斯,但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仍可以切身感受那个动荡年代的人情冷暖,体会作者对故人旧事的不舍与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