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汉语大词典》: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对比几种工具书,它们对于“典故”的描述并不完全一致,以《辞海》中的解释为基础,《现代汉语词典》中描述的“古书中的故事”限定了《辞海》中“古代故事”的范围,“词语或句子”扩大了典故的形式,《汉语大词典》里的描述中的“等作品”扩大了典故的来源。
综合以上三种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典故”首先是有典源文献的,即是要记录在书面的。其次,它不仅仅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的形式,同时它要被后世引用,即要被“诗文等作品中引用”,在这个基础上而言,大部分《进学解》中出现的词理论上应该都是典故词。
(二)典故词
1。定义
“典故词”这个概念最早提出是在管锡华的《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文中将其定义为“典故词语是前代故事和诗文诗句通过用典而形成的词和短语。”[1]明确把典故和典故词区分成两个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是事实上在研究中仍然常常混淆、或者不做区分。
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时偏向含蓄,运用典故可以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更加的委婉,典故词就是在用典过程中形成的。典故词脱胎的典故即典源,典源中常常包含许多信息,用典者会根据自己的表达需求择取典源中相关的要素进行加工,这就形成了复杂的词语符号,它们的形式不断变化、意义逐渐融合并最终固定,进入日常交际语料库。典故词就是这类有着固定意义的特殊词汇群体。
2。判定
要统计出以《进学解》为典源的典故词,首先要学会如何判定典故词。典故词是用典过程中创造出的特殊词汇,典故词的判定要也从这典故和词汇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语言符号来自于典故,这是判断它是典故词前提。
古人将典故分为引用前人的故事而形成的事典和引用前人的言语而形成的语典,这样的分类很明显过于笼统,后来的学者也在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王光汉将典故分为三类:事典、语典和部分有确切源头可考的典制词语。[2]
许心传先生在《中国典故类别》又补充“人名典”和“书名典”两种[3],即引用古代人名、篇目名等来代指历史故事、或取诗文含义的典故形式。
亓文香将典故归纳为三类:事典、语典和名典。[4](P15)事典不多赘述,她将语典定义为由内容经典深刻的人物话语、古籍语言等形成的典故,名典则是由历史中的名号、官职、地名、事物作品、制度、称谓等名称在内的一切名物范畴形成的典故。
《进学解》是韩愈任国子博士时作的骈文,假托给学生训话,在问答间论述学与教、人才的选用和发挥作用等问题。由于《进学解》本身的特性,以其作为典源的典故大多应是语典,即没有特定的背景或具体的情节,因其深刻的内容和经典的含义而为人引用的典故。
另一方面,来自于典故的语言符号形式多样,除了词的形式,还有结构形式意义较为复杂的组合结构,以及形式意义固定的句子形式[4]。所以要判断语言符号是词而不是词组或句子,要从词语的语义上着手。普通词语的词义常常是字面义的相加综合,而典故词的意义往往是由典故所赋予的整体文化意义,并不是各个语法成分的意义简单相加,这种整体凝固、不可拆分的特性较其他词语形式来说要更加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