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时期“诗人由‘投诗干谒’失败而认识上层之腐败;由‘困居寄食’而认识下层之痛苦”[7]。时代的变迁使诗人更多的去关注社会现实及人民的生活,反映到诗歌创作上,更多的是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讽刺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坎坷从政时期——国家命运的关切

天宝十五载,杜甫只身一人回到长安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奸臣当道,朝堂政治腐败,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远大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在这乱世之中,面对动荡的局势,亲身感受亡国的苦痛,“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对雪》中“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将诗人在困苦的环境下,仍然心系国家命运,担心时局的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面对困境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苦闷之情。《悲陈陶》记录了房琯与叛军作战惨败的事实,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肃宗至德二年,长安沦陷,唐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再加上思念亲人,诗人苦闷之情难以排解,遂作《春望》。杜甫目睹国家危亡,以诗来抒发悲戚之感,即“三吏、三别”。其中,《新安吏》表现的是不合理的征兵制下带给人民的痛苦,以及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而《无家别》则通过主人公的自述,来表现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总的来说“三吏、三别是控诉官吏不按国家法令,胡乱拉丁,弄得老百姓家破人亡,怨声载道”[1]P53。同时它又是杜甫的诗作中对当时的社会最真实地写照,诗人以沉重的笔调深刻地描绘出了民间疾苦,以及诗人在乱世之中飘零的孤独感,表达出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百姓的同情。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四)漂泊西南——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一时期大概是从诗人四十九岁到他五十九岁逝世。因政治纷争,他逃难至成都。一段安定的生活之后,诗人又漂泊到梓州、阆州、夔州、湖北、湖南等地。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寄人篱下的无奈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更多的注入了现实zhuyi的血液。其中诗人在漂泊夔州时期所作作品最多。“杜甫夔州的诗歌还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对人民的疾苦与灾难表现了深刻地同情。诗中有牧竖、稚童、有江边卖鱼女,也有贾客胡商”[8]。

上一篇:《呼啸山庄》中哥特因素分析
下一篇: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中的迷宫意象分析

良知与诗思王阳明诗歌世界初探

微信时代的诗意生活

试论陆龟蒙诗

论白居易诗中的牡丹意象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通向寂静之途论汉语诗歌...

试论诗经【9326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安康汉江网讯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