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C构件的发展历程 PC构件的使用由来已久。早在1891年,巴黎的Ed。Coigent公司就初次尝试用预制混凝土技术建造了一家名为比亚里茨的俱乐部。然而,真正使得现代化意义上的工业化PC构件得以大规模发展和在工程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程的时间是半个世纪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发展历程一共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84380
第一阶段(1945-1960):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落下帷幕,人类从互相残忍,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厮杀中醒悟过来,开始重建几乎被自己一手毁灭的家园。以遭受破坏程度最为广泛的欧洲为例,从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亦即欧洲战场胜利日开始往前推算6年,期间欧洲大陆上几乎每个主要的参战国都蒙受了惨痛的空袭和无情的炮火洗地。在承受了来自各式各样的轰炸机精准亦或是蛮不讲理的地毯式轰炸后,数以百万计的建筑倒下了,毁灭了,留下的是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难民的叹息和心碎。就是在这样欧洲战后百废待兴,各国住宅极度短缺的大背景下,PC构件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时期,以丹麦,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开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大板住宅建筑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像是Cauus体系和Larsena&Nielsen体系[1]。这种类型的体系可以采用框架体或者是非框架体,而主体的结构件里就包含了混凝土的预制楼板和剪力墙板。一个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了,从此建筑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用一块块水泥砖堆砌起来。人们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以后的某一天,住宅将会像搭积木一样轻松和经济。当时就在化为一片废墟的德国,大板住宅建筑体系因为高效和经济性很受欢迎而被广泛采用。直至今天,严谨的日耳曼人在PC构件的生产和优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远。
第二阶段(1960-1973):在这一时期,欧美地区的人们因为战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要求更为舒适并且廉价的住宅。此外,司职建筑专业的工人的短缺也是促进了建筑构件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这些是促使预制装配式建筑突破的因素。在这期间,除去一般的住宅建设外,中小学校及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建设,使得柱件,大一些的支撑构件还有更大的楼板在框架结构体系中的运用逐渐成熟。论文网
第三阶段(1973-至今):住宅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期。这要归咎于欧美建筑市场的饱和,以及金融泡沫的冲击。整个建筑产业呈现出一种停滞不前的态势。然而在其他相对落后的地区,比如中东和日本,在看到了预制混凝土技术对传统建筑行业的绝对优势(一如蒸汽机的出现带来的第一次工业)和潜力后,相继为本国企业引入了这项性的概念以鼓励发展——让建筑更为廉价和舒适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进入八十年代,一家名为菲力格兰的德国企业首次将全预制和现浇这二者的优点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发明了钢筋桁架式的叠合楼板——PC构件因此得以浴火重生。这种全新的钢筋桁架式的叠合楼板具备了如此完美的优点,以至于迅速在欧洲地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领域中得以推广和广泛运用,并逐步走向全世界。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也被研制了出来,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社会生产力被进一步提高,企业和政府因此赚的盆满钵满,普通市民也不再为住房而发愁。PC构件开始改变世界。
我国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混凝土的预制技术的研究,从跟随效仿苏联开始的预制柱、吊车梁、空心板到八十年代的混凝土板厂和框架轻板厂,期间我国的预制混凝土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粗糙的手工加工到工厂机械化加工的蜕变[2]。然后后来因为地质灾害和其他一些不可抗拒因素,使得我国的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处在一个低潮期,也可惜的错过了追赶欧美为代表的西方资本zhuyi国家先进技术的黄金时期。期间,我国的混凝土预制技术一度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达十八年之久[3]。迎来改革开放后,国家意识到了这种风靡欧洲的全新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先进性和大力发展PC构件的远大前景,并且开始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将PC构件的生产引入工厂,实现构件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走向自动化,智能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莫大的意义。推广具备节能,环保,防火,经济,舒适,可持续发展等优点的PC构件构成的住宅,也符合我国当前国情下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