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多孔介质对流热质传递和相变换热的方面,取到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
在圆环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规律的研究过程,得出了一项重要结论:圆环倾角不会影响传热的“临界形状比”[17],推翻了有些文献中错误观点。同时,也得出了通道进口段在填充满多孔介质材料的情况下热边界层发展和对流换热的湍流效应的结论。将热弥散,物变性等因素考虑在内后,创建了直管内填充多孔介质材料的受迫(与混合)的对流导热和对流模型。研究了彼此间距无限小的大颗粒热固间的气体对流和传热情况与多孔介质材料内部存在内热源的混合对流的关系。
(4)在较高温度的情况下,针对于多孔介质材料间的燃烧流动、扩散和一些化学反应的热质传递的探究工作已经获得了很多突出的有价值的结果。
在微观结构的动力用煤和燃烧特性之间的关系方面研究,浙江大学对其的研究已处于国内的前沿水平;创建关于循环的流化床脱硫的综合数字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揭示循环脱硫的过程和显示相关原理,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加热多孔陶瓷预混火焰传热模型时,得出的相关结论,为我国的多孔材料辐射燃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原理基础[15]。
所以,目前所有关于进行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的研究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根据实际的研究,寻找与实际相接近且建模过程不是很复杂和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并且要考虑多种物理化学反应以及含湿成分的分布情况与热湿移动特性的科学测试途径的多种因素。
从1980年起,新能源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的需要国际上对于多孔介质进行深入研究[16],有关传热传质方面就演变出了很多崭新的极为重要的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学科,逐渐变成在国际重要传递学术科学会议的一个比较有分量的主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