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时,主要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编制量表 ,以问卷调查法测量表征教师TPACK框架中各维度的知识水平特征。编制量表通常有两种依据:一种是以科勒和米沙拉的TPACK框架里的七类元素知识为维度编制量表;另一种是以尼斯建立的TPACK框架的四个核心元素为维度来设置评估项目。
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法、访谈研究法、课堂实录分析法和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法等。例如,Groth等人提出了一种以课例研究为基础的TPACK评价框架,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收集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和录音录像资料,并且基于TPACK的框架,设计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表,且利用得到的数据探究分析课例研究小组所有教师TPACK的总体水平特征。
3 TPACK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实施,我国学者也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TPACK的研究课题上。但是由于国内引进TPACK知识的时间较晚,因此我国学者对TPACK的深入研究还没有很多。通过分析现有的文献,我国学者研究TPACK 主要集中在对TPACK的理论进行探讨,对于TPACK的相关调查研究相对较少。
(1)TPACK的理论研究
何克抗教授最先对TPACK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总结归纳出了教师具备、三种知识的“整合”以及形成的新知识三方面特征。在何克抗教授归纳的基础上,国内的研究者在TPACK框架的内涵和理论应用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认识和看法。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包括①介绍TPACK的内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詹艺,任友群,2010;焦建利,钟红蕊,2010;陈亮,曾倩,2012;徐鹏,刘艳华,2013)。②介绍TPACK与具体学科融合。钟红蕊(2010)结合了国外研究者尼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科学学科教师TPACK的5大核心要素:整合技术教授特定学科的教学取向;技术环境下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技术环境下的课程知识;技术环境下关于评价的知识以及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知识 。张育桂(2011)采取了尼斯“整合”的表述方式,结合了海蒂斯的TPACK构成的5个成分,将TPACK的维度确定为:整合技术教授数学的统领性观念;整合技术的课程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生理解的知识;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以及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的知识 。③介绍国际教育会议中与TPACK相关的发言和观点(徐章韬,玄德,2015;滑梦狄,2014)。④以TPACK理论为依据、对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建议(阮士贵,李卢一,郑燕林,2012)。⑤关于教师TPACK的发展途径(张静,刘赣洪,2015;邓国明,2015)等。这些研究为国内学者了解TPACK的理论框架和内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后续对TPACK的研究拓宽了思路。
(2)TPACK的学科应用研究
不同学科需要不同而且与之相应的教学软件支持,因此在某个具体学科教学中,应该兼顾学科背景和学科知识体系的特性,从而生成特定境脉因素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最终达到技术的合理化学科应用。已有TPACK的学科化应用研究中多数以数学、英语等学科较多,其他学科领域涉足较少。通过研究,学者们针对学科教师的特征,提出了提升学科教师TPACK水平的相关策略。
TPACK的学科化应用的实证研究有:东北师范大学阮士桂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公共课程放在TPACK框架下进行了实证研究(2012)。西北师范大学的何小丽阐述了英语教师在TPACK框架下的定位。华南理工大学的池水莲和石娟基于TPACK框架探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宁波大学的黄东明、高莉娜和王海燕通过TPACK水平的检测,对高中教师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浙江舟山教育学院的张国华基于TPACK的教学思想,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了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的詹艺和任友群围绕“怎样的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师范生的TPACK水平?”这一问题,以上海市某高校数学专业的师范生为例,对师范生的TPACK水平进行了测量。东北师范大学的戴锡莹、王以宁和张海在TPACK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结构模型(TPMK)。信阳师范学院的卢强和朱桂琴通过TPACK量表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TPACK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上8项研究是国内TPACK研究领域较早的在学科应用上的实证研究成果,他们将TPACK思想深度整合到具体学科的研究方式,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