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友谊特性的研究现状 儿童友谊的发展不但包括行为层面的发展,而且还包括认知层面上的发展。③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许多心理学者开始对儿童友谊关系的认知基础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并针对于此展开了专门研究。Bigelow 和 Selman 在 1975-1977 年采用问卷法收集了儿 童间形成友谊关系的认知因素的大批资料。④ 随后,Cooney 和 Selman 从这些资料中概括 出儿童友谊观的发展阶段模型。⑤ 但这一阶段的研究者们主要探索的是儿童对友谊概念的知觉,这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期望,而非实际上的友谊,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开始转向 对儿童真实友谊即友谊特性的探讨。88694
Parker 和 Asher 对 484 个有最好朋友的儿童在友谊关系质量问卷(含有 40 个项目)上 的回答作因素分析,得出儿童友谊关系特性的结构,包括 6 个因素:亲密交流;冲突解决; 交往娱乐;帮助和指导;有效性和关心;冲突和不忠。⑥
关于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Selman 曾提出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的 4 个阶段。⑦ 之后, Furman 认为儿童对友谊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呈阶段性变化:学前期幼儿把共同活动和游 戏看做友谊关系的核心;学龄初期儿童认为互惠、平等、合作是友谊关系的基础;而青少年
则把亲密性看做友谊关系的核心。⑧ 与此类研究相似的研究还有 Smollar 和 Youniss 对 6-13
① 苏碧洋。小学生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9:176。
② 李淑湘,陈会昌,陈英和。6-15 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J]。心理学报,1997,29(1):51-58
③ 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4。
④ Bigelow,B。J。Children's Friendship Expectations: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 1977,48(1):246-253。
⑤ Coony,E。W。&Selman,R。I。In w。Damon(Ed。)。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J]。Social cognition,1978
⑥ Parker J G, Asher S。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1993, 29(4):611—621。
⑦ Selman R, 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J]。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0。
⑧ Furman W, Bierman K L, Children' s conceptions of friendship:a multimethod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
第 7页(共 28页)
岁儿童理友谊认知发展的研究。该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强调具体的互惠,如一起玩、一起 做事等;高年级儿童则强调心理的互惠性,如兴趣、态度的一致性等。①
我国对儿童友谊的研究,多数是针对儿童的友谊观或者友谊概念的理解进行的。在此基 础上,我国学者李淑湘、陈会昌、陈英和采用结构访谈研究了 6-15 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理 解。研究发现,6-15 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理解包括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
相欣赏、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亲密交往五个维度。而且,儿童对这些友谊特性的认知有年 龄差异。② 这说明,儿童对友谊的理解也是在发展变化着的。
2 双向友谊和单向友好关系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关友谊的研究数量较多,但多数仅从单方面去考察儿童的友谊关系。在
学校集体中,儿童的友谊关系意味着个体间的相互友好。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的友谊总是 双向的,单方面的表示友好,只能说是相识,还不能说已经成为一对好朋友。因而研究儿童 的友谊关系,首先就得把双向友谊和单方面表示友好分别开来。
Hayes 早在 1978 年就开始从单向友好和双向友谊两个方面去探索儿童友谊观的认知 基础,并在方法上做了一些改进,这是很可贵的。③ 之后,Hayes,Gershman 和 Bolin 在 1980 年指出,幼儿表述的理由中,“在一起玩”和“行为评价”在双向友谊和单向友谊间 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④ 但是,海斯等人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幼儿,只探讨了幼儿双向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