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过程控制中的一些统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控制图技术。1924年休哈特绘制了第一张工序控制图,控制图的出现,标志着质量检验从单一的成品检验进入到生产过程预防阶段。由于,休哈特控制图只是根据控制统计量当前单一的观测值打点观测,对于探测过程突变和大波动灵敏,无法立马发现生产过程中均值发生的小偏移。为了克服这一缺陷,1954年Page开发了累积和控制图(CUSUM),它可以将一系列点子的微弱信息累积起来,对于生产过程中小的变动比较灵敏。1959年罗伯茨提出了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EWMA),它也是一个检查过程小波动的控制图,性能与累积和控制图相同。CUSUM和EWMA两种控制图都是休哈特控制图原理上的扩展,都能将微小的偏移量聚集成一种大的异常并反应在控制图上,对于均值小偏移观测有显著效果[4]。我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张公绪教授于1982年提出了两种诊断理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个统诊断理论,从此统计过程控制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统计过程控制与诊断(SPCD),SPCD主要利用控制图技术诊断出过程发生异常的原因、异常发生的地点[5]。于涛和王高山研究统计过程控制在先进制造环境中的内涵和作用,基于先进制造环境下的质量管理理念,使统计过程控制成为了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过程控制是依靠系统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及集成化等形式实现的[6]。韩亚利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控制应用流程图,并着重论述和研究了统计过程控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几种实现方法以及统计过程控制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思路[7]。陈红丽,贾思楠,穆育枫,王璐琳通过设计模拟试验,探索利用统计过程控制的方法对配送过程实施动态监控的可能性[8]。Antony和Taner对现有的统计过程实施框架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在结合管理、工程和统计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有效的统计过程实施理论框架[9]。
在企业生产过程实际运用方面,贾楠以摩托车生产为例,并以发动机生产中的重要零件曲轴销孔内径尺寸作为控制点,运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研究曲轴生产过程,保证发动机的产品质量[10]。马敏莉和袁国定在主轴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对承孔深度实施监控[11]。张守银将统计过程控制方法运用到飞机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用以确定水平尾翼的关键特征和识别分析[12]。王春涛,黄晓琴在片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对物料的混合度、流动性以及片剂硬度进行了控制[13]。张贻昌、赵建东和曹正国也提出了在药品质量管理中,运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预防与控制,简化大量的验证检测工作[14]。陈恩和谷德良论述了烟草行业卷烟制丝工艺质量控制的现状,在总结分析统计过程控制计算应用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卷烟制丝生产过程中大量数据(如烟叶加料比例、烘叶丝含水率等)进行搜集、整理、统计与分析,对卷烟制丝进程进行了实时的监控和故障预警,实现了传统的制丝结果和控制向制丝过程的转变[15]。曹晓龙将统计过程控制运用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之中,通过对公路建设的原材料和施工水平及其稳定性等指标的监控,能够极大统一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16]。杭强,周骏对实验室测量结果的数据使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进行控制,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测量结果的变异或失控,以便及时寻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保证测量过程的稳定性[17]。纪俐、王阿春和张镭运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对机械零件在加工或者装配过程中形位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相应的控制图,利用控制图的判断规则判断零件的工序是否合格[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