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机器人发展现状
机器人是发明史上的王冠。机器人是人的勤劳与智慧合二为一,代替工人工作的完美工具。机器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机器人将成为人生活工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焊接机器人是代替焊工执行焊接的工业机器人。为了应用的多面性,机器人末端轴一般为一个连接法兰,能够安装各种工具或者叫做末端执行器。焊接机器人建立在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在工业机器人的末端轴法兰上安装焊钳或焊枪,让机器人可以焊接、切割以及热喷涂等[2]。
焊接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以及焊接设备构成。机器人本体有机器人手臂以及控制柜。焊接装备,如电弧焊,有焊接电源(其控制系统)、送丝机、焊枪等构成。智能机器人则安装了传感系统,比如激光和摄像传感器等[2]。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研发了第一代工业机器人,但因美国国内就业形势低迷,没有马上推广。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日本汽车企业使用机器人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对美国企业造成损失,美国政府才重视机器人的推广,并且颁发了机器人开发和推广的政策[3]。
20世纪60年代,由于日本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在1980年推广了机器人的商业化,而且一直保持了技术优势,发展了以发那科、安川为代表的典型日系工业机器人。2012年,因为汽车产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加大,日本发展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32台/万人,是全世界最高[4]。
德国比日本晚一些应用工业机器人。战争后人口锐减以及发展制造业水平的需要,积极地推进了德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2011年,德国机器人的销售量达到最高,而且拥有欧洲最大的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市场[4]。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对机器人的大量需求,以“市场换技
术”,通过日本购买机器人技术,并且大力学习研发,在21世纪才建立了韩国的机器人产业体系。2012年,韩国的机器人使用密度为全球第一,工业机器人达到347台/万人,远超58台的全世界平均水平[4]。
2、国内机器人发展现状
国内已经在“七五”计划中把机器人划为国家重点科研规划项目,拨发大量资源在沈阳建成国内第一个机器人研究示范工程,研究机器人基础理论以及基础元器件[5]。结果多年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先后制造出示教再现型的各种工业机器人和用于水下作业、军用、特种机器人。现在,示教再现型机器人技术已经完成商业化应用,经过推广,在大量企业中应用[5]。
2008年以前,国内几乎没有机器人产业。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大量的用工荒,2013年中国发展为世界上新兴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10年来随着机器人的成本在以每年5%的比例降低,劳动力的成本在以每年10%的比例增加,机器人的性价比优势越来越大。
国内机器人的总数量很大,但是密度非常低。根据统计,国内工业机器人密度为23台/万人,世界平均水平是58台/万人。国内99%以上的工作依旧是靠人工,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前景非常巨大。
国内机器人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国外机器人品牌如瑞士的ABB、德国库卡等,进口机器人占70%以上,国产机器人销量并不高。而且国产机器人的几大核心部件依旧只能依靠进口,国内不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