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污泥处理工艺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利用污泥厌氧发酵产短链脂肪酸,以此回用到污水处理厂做生物脱氮除磷碳源,但是发酵液做反硝化碳源最大的问题是其中除了短链脂肪酸外,还含有大量的氮磷,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关于发酵液中氮磷去除的研究。前人的实验研究和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参考。63859
1 污泥水解酸化产短链脂肪酸
影响污泥水解酸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有温度、pH 值、固体停留时间(SRT)、污泥粒径和污泥性质等。
水解酸化细菌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在低温(5-20℃),中温(20-42℃),高温(42-75℃),甚至在更高温度(100℃以上)的情况下都能生存,温度对水解酸化细菌的影响主要通过对酶活性的影响来影响微生物生长速率与基质的代谢速率,因而与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和污泥量的变化有关。Skalsky和Daigger[4]利用污泥进行发酵产酸的研究中发现,当系统的泥龄控制在21℃时,SCFAs在14℃下的生成速率比它在21℃下的生成速率降低了42%。Ferreiro和Soto[5]在考察温度对初沉污泥水解发酵的影响时,发现初沉污泥在10℃,20℃及35℃下的一级水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38d-1,0.095 d-1,0.169 d-1,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性COD和SCFAs的浓度都有所增加,此外,他们还发现,温度对SCFAs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即对于大致相同的VSS浓度,当温度由10℃升至20℃再升至35℃的过程中,乙酸的含量逐渐升高,丙酸的含量逐渐下降,丁酸的含量则基本保持恒定。63859
Banerjee[6]等研究了当温度从 22℃变化到 35℃时对初沉污泥和工业废水混合物 (1: 1) 水解酸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HRT为 30 小时,温度从22℃上升到 30℃时,VFAs和SCOD的净产量(单位mg/L)有所增加,其中VFAs产量提高了 15%,但是当温度升到 35℃,其产量却有所下降,说明 30℃为这种混合废物的最优水解酸化温度。多数研究表明,热处理可以提高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酸的释放量。McIntosh和Oleszkiewicz[7]研究了初沉污泥在 55℃水解酸化时VFAs产生情况。研究发现,厌氧水解酸化 18h最大的产酸量为 0.106mgVFA/mgVSS,其中乙酸占 60.4%,丙酸为 19.3%,丁酸和戊酸分别为 12.2%和 8.1%。
pH 值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适应于每一种酶生长的 pH 值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污泥厌氧水解菌与发酵产酸菌对 pH 值有较大范围的适应性,水解和发酵产酸过程可在宽达 3.5~10 的范围内顺利进行。产酸菌自身对环境 pH 值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而产酸菌对环境 pH 值的适应范围相对较宽,一些产酸菌可以在 pH=5.5~8.5 范围内生长良好,有时甚至可以在 pH 值为 5.0 以下环境中生长。苑宏英[8]等研究了不同pH值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剩余污泥进行pH值调节,能够实现SCOD值的大幅度增高。调为碱性时的SCOD值明显高于调为酸性的SCOD值。特别是将污泥 pH值调为 10 或 11 时,20 天的厌氧发酵时间内,可使SCOD值增加到 8000~9000mg/L左右,约占TCOD的 70%。Gomec[9]等人研究了pH对出沉污泥厌氧消化溶解性有机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器中pH控制在6.5时有最大的反应效率,而继续当把pH控制在4以下时,水解酸化效率反而降低。论文网
不同的菌群的增殖速度不一样,甲烷菌的增值周期比水解酸化菌的时间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十分敏感。因甲烷菌的增殖较水解酸化菌慢,要获得足够多的甲烷菌以及稳定的消化效果就需要保持较长的污泥龄。因此,保持系统始终处在水解发酵阶段可通过合理调节系统的SRT,使系统处于水解阶段不发生产甲烷,使反应器水解酸化菌为优势菌群,抑制产甲烷菌。任健[10]等研究了SRT对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在水解酸化池的HRT为32 h、温度为35℃、污泥回流比为1的情况下,结果研究表明,当SRT=4 d时系统的产酸效果最佳,出水SCOD稳定在1178.19 mg/L左右,TOC保持在517.34 mg/L左右;当SRT为10 d时,系统的产酸效果恶化并进入产甲烷阶段。Mahmoud[11]等研究了不同SRT下初沉污泥的水解和酸化效果。调节温度为25℃,SRT=10、15、20、30 d。结果表明,水解的有机物占进水中总有机物的比例分别为23.85%、40.70%、41.40%和 42.10%。SRT的延长有利于污泥的水解酸化,但进一步增加SRT并不能使水解酸化的效果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