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等,都对其进行研究。国外对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如VQEG(国际电信联盟的视频质量专家小组)、LIVE(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图像与视频工程实验室)、美国Sarnoff公司等研究机构都有长期的研究。图像质量评价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眼视觉特性(HVS,如多通道结构、掩盖效应、对比度敏感度和视觉非线性定律等)对评价算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人眼视觉特性的研究涉及生理、心理等方面,迄今对其仍没有充分理解,特别是对视觉的心理特性还难以找出定量的描述方法,所以目前还缺乏一套全面的、统一的图像质量评价体系[2]。64780
图像质量评价研究的展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以往对质量评价的忽视使得对此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我们认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以下几个方面:论文网首先是视觉感知生理心理学试验的进展。这是图像质量评价研究中基础性的研究, 无论是HV S模型还是通用PQV 模型, 均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60 年代大量的试验在今天还启发着人们的思维,最新的试验例如JND 以及游标试验表明人们对自己视觉感知的认识还很贫乏。其次是对HVS 模型的再研究。成熟的HVS 模型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能找到一个解析表达式来模拟人眼的视觉过程。而通用的评价模型却要求计算象MSE一样简单。这要求我们充分考虑视觉生理心理试验的成果,利用最新的数学工具进行不懈的研究。最后是评价方法向彩色、运动图像的推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