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众多学者的研究点已转至如何利用人力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建立相关模型,结合统计数据来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取得了研究成果。这些实证研究,为今后对该课题的深入剖析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71333
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人力资本。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物质资本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近几十年来,鉴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增长态势,不少国内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根据相关数据,通过模型的构建,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全国或是某一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进而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得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直观结果,分析背后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上,由于估算方法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数据结果。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教育年限法,如朱承亮,师萍等(2011)利用该方法对1998-2008年各省的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做出了较直观的描述,得出在此期间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并且人力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完善的结论。[1]此外,王德劲、向蓉美(2006)采用未来收益法来估算人力资本存量,与当时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收入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简化。[2]还有学者利用投资成本法来估算各种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如徐杰、杨建龙(2010)利用教育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研究。[3]
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上,研究者大多延续国外的研究方法,利用C-D生产函数及索洛模型等相关模型,测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此来判断经济增长的来源。此外,还有研究者采用MRW模型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如孙淑军(2012)[4]。该模型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本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深入解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干中学内生增长理论、MRW模型等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论文网
综观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第一,全国角度,利用统计年鉴的数据,选用相关年份的数据来估算各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包含的范围更广。第二,区域角度,由于人力资本存量存在地区上的差异,因此只对某特定区域进行研究,从而因地制宜,提出适合当地人力资本发展的建议,如张晓村(2014)[5]、周静(2013)[6]等。第三,人力资本结构角度,考察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再只从单一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数据入手,而是更深入地研究人力资本构成中各个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朱承亮、师萍等(2011)[1]。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能产生积极作用,如Maria(2001)[7],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如Benhabib(1994)[8]。国外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个人的收入会受到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者的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力资本理论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有不少经济学家对理论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和雅各布·明塞尔都是典型代表,不过他们的研究切入点各不相同。比如舒尔茨就是结合了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系统、深入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为人力资本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通过研究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人力资本投资是各种投资中回报率最高的结论。[9]舒尔茨的观点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今后人们研究人力资本做出了贡献。贝克尔则是在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中应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分析框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