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靠时间方面,W。H。Kraft 和 P。Eng-wong(1977)通过分析每位乘客的上下车时间,得到 研究结果认为其与车内拥挤程度和通道宽度,车门数量和宽度,乘客携物数量,台阶级数和 高度,以及站点的条件与构造等许多因素有关[4]。Guenthner,Richard P。 Sinha,Kumares C。(1983) 提出决定公交车在站点停留时间的因素主要在于上下客时间,因此上下客延误决定着公交站 点延误[1]。孙磊磊(2013)通过实际调查统计,提出了停靠时间的新非线性模型[19]。75523
在停靠能力方面,邱杨(2007)从管理、微观及宏观三个方面分别对提高公交站点停靠能 力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17]。
在路权方面,杨希瑞(2011)研究了以公交优先下空间优化为核心,着重研究公交专用道设 置的最佳数量、信号调节具体方法和控制子区动态划分方式[26]。
在管理、评价、运营方面,吕林(2006)从宏、中、微观三个层面入手,主要研究中、微 观公交站点的优化技术,包括泊位数量,站点形式、位置及设计容量[16]。
参 考 文 献
[1]Guenthner, Richard P。 Sinha, Kumares C。 modeling bus delays due to passwngers boardings and alighting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983:7-13。
[2]Meenakshy Vasudevan。Robust optimization model for bus priority control under aerterial progression[D]。Maryland: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5。
[3]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Handbook[M]。Capacity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2002。 [4]W。H。Kraft,P。Eng-wong。Passenger servic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et transit
systems[C]。ComPendium of Technical Papers。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 47th Annual Meeting。1977。10。
[5] 陈浩。基于车辆旅行时间分布规律的公交站点能力优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5。
[6] 陈宽明,严宝杰。道路通行能力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7-50。
[7] 葛宏伟。城市公交停靠站点交通影响分析与优化技术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1。
[8] 高洁。基于回归分析的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延误模型设计[J]。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9] 韩宝瑞,林丽,范啸。公交停靠站车辆延误的调查分析[J]。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2:69-71。
[10] 蒋文涛。公交站点选址与平面布置探讨[D]。南京:东南大学,2006。
[11] 龙佳。公交车到站时间分布规律及其运行可靠性分析[D]。长沙论文网:中南大学,2012。5。
[12] 李凯胜。多线路公交停靠站的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6。
[13] 李明。快速公交车站客流预测模型及其选型设计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12。
[14] 刘伯航,张通,安桂江。交通仿真实验教程[G]。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8。
[15] 吕林。城市公交站点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16]马晓焱。城市常规公交站点设置方法与交通影响评价[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4。 [17] 邱阳。提高公交站点停靠能力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18] 孙锋。公交站点运行效率计算及车辆停靠组织优化[D]。吉林:吉林大学,2013。11。
[19] 孙磊磊。基于停靠时间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均衡客流分配模型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9。
[20] 王江兰。常规公交站点停靠延误影响因素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1]严宝杰,任福田。道路通行能力分析。第一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年。25~54。 [22] 袁静。公交停靠站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