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在研究风险投资对 IPO 抑价程度的影响时提出了四个假设,分别是认证作用、 筛选监督作用、逆向选择和逐名效应。
Megginson 和 Weiss(1991)[3]提出认证(certification)假说,他们认为,风险投资者以 自己的金融和声誉资本为有发展前途的公司做担保,普通投资者将风险资本的持股作为对新 上市公司的认证,增强对该股票的信心,同时风投的认证还可以帮助上市公司降低发行成本 和承销费用,并且他们的研究发现大多数风险资本在公司上市后是继续持有股票而非迅速抛 售。Lin 和 Smith(1998)[4]以美国 1979 年至 1990 年间的 2634 家 IPO 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 分析,重点关注风险投资作为内部人在 IPO 过程中的退出时机选择,他们认为风险投资者通 常会在持续经营管理成本和市场利差波动之间做出权衡,而具有良好声誉的风险投资机构和 承销商能够作为认证第三方,并通过激励方式帮助上市企业选择理想的上市时机,以实现风 险资本本身的退出,因此有利于降低 IPO 抑价水平。Jain 和 Kini(1995)[5]在控制行业特征 和募集规模的基础上,比较了 IPO 企业在上市前的运作准备,发现有风投背景的那组表现更好,原因在于风险资本监督下的增值功能,同时带给投资者以价值信号,增加他们对此类企 业的投资兴趣。75925
由于风险投资者和被投资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风险投资者无法获得企业的真实投资价 值,只能按照市场平均价格水平对企业定价,因此优质企业的价值可能会被低估,从而更倾 向于选择其他融资方式,那么只剩下一般资质或者劣质的企业在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Amit et al,1990)[6],也就是说在 IPO 前后,没有风投支持的企业表现反而会优于有风投支持的, 表现为较低的 IPO 抑价率。
与认证、筛选监督等正面效应相反,Gompers(1996)[7]提出的逐名效应表明,成立年限 较短(年轻)的风险资本为了积累声誉,迅速积累资本创建下一个投资基金,不惜放弃企业 价值最大化的时机而促使企业提前上市,而不恰当的时机将会导致 IPO 抑价率的提高。 Clement et al(2003)[8]按照风险投资机构经营年限的长短将风投分为年轻的和成熟的,进 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风投支持两年以上的企业,抑价率显著偏低,承销商质量更高,但是 并未发现发行费用有明显降低,也没有获得更高的收益。论文网
1。2。2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的此类研究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利用中国的证券市场数据来验证国外现 有的四个解释模型,第二是结合中国国情做出探讨和分析。
在利用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信息来进行实证分析时,大多数学者都得出了不支持认证作用, 而逐名效应明显的结论。曹麒麟等(2012)[9]研究认为,新兴资本市场的风投在逐名动机和 逐利动机的作用下会对 IPO 抑价产生不同影响,当逐名动机超过逐利动机时,认证作用有限, IPO 抑价水平上升,而实证表明我国创业板目前的风投大多认证能力较弱。黄娟、刘果等(2014) [10]基于 2009 年 10 月 30 日至 2012 年 3 月 8 日间上市的 291 家创业板公司的 IPO 面板数据,
考察四个类别共 24 个变量,发现风投通过派驻董监事比例、联合投资家数及国别背景三个方 面对 IPO 抑价率形成影响,创业板风投机构倾向于为了短期利益而将所支持企业提早上市, 存在逐名动机。但是刘祥东等(2015)[11]通过对我国创业板 2010 年至 2012 年上市的 268 家 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 IPO 抑价率在逐年下降,同时风险投资对创业板 IPO 抑价率的影响 从正向到负向转变,因此他认为作用机制正由逐名效应转变为认证监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