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流线分析的研究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客流流线分析 和站内设施布局方面。(1)在宏观客流流线分析方面: 李乾[1]对集散服务网络进行了数字化描述,做了旅客聚集时空特征、旅客路径选择行为的分析与建模,最后对集散服务网络模拟模型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讨论。 宿宇[2]等人通过在北京某综合轨道交通枢纽内进行旅客跟踪调查试验,得到了枢纽站内主要行人流线、重要及非重要寻路区间段,对枢纽站内的行人流线和旅客寻路过程中的寻路 行为特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77284
漆凯[3]引入乘客流线优化测度熵的概念,基于最大熵原理,将乘客流线优化抽象为最大 化测度熵的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并构建了乘客流线优化模型。
于学军[4]以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流线费用为研究对象,根据行人在枢纽内的行为特征,研 究行人通过不同基础设施时所需要的时间。将通过通道、步行楼梯、自动扶梯等设施的时间 定义为路段费用,通过通道交叉点、客流集散点等处的时间定义为节点费用,根据行人在枢 纽内的走行特征,分别建立了路段费用和节点费用模型。
吴先宇[5]在提出离散连续仿真相结合、微观宏观仿真相结合、基于启发式算法的仿真优 化方法、虚拟环境可视化和多线程控制技术等系统仿真优化方法的基础上,应用 UML 建模工
具,建立了固定设施、列车和乘客类模型,并以状态图和活动图的形式建立了枢纽系统、出入 口区域子系统、售检票区域子系统、换乘区域子系统和站台区域子系统的状态模型和交互模 型,在数据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数据库和数据库关系结构图,重点分析和提出了系统 全局数据库、辅助数据库和区域子系统数据库等数据库建立方法以及相应的数据表设计方法。
夏菁[6]研究了轨道交通枢纽站内的客流组织,介绍了轨道枢纽站内客流特性以及客流组 织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客流流线的构成及其特点,详细的阐述了乘客交通流在整个枢纽站内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对比分析静态设计方法和动态仿真技术的特性,强调了两 种方法的相辅相成特点,并归纳了动态仿真技术的比较优势。
凌巧[7]阐述了突发客流的定义及特点,在分析突发客流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针对 突发客流网络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控制的定义,提出了车站客流 控制基本原则,对车站级、线路级以及区域级三个层次的客流控制措施分别进行了分析,在 分析客流流线组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突发客流列车初始可行方案选取方法,以运输 组织约束条件下的供需匹配和站台乘客总候车时间综合最优为目标,建立了方案比选模型。 刘莹[8]全面地阐述了轨道站内客流分配的基本原理,对轨道站行人路径选择影响机理、 轨道站行人步行网络、站台乘客候车区域选择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终构建了路径选择
模型。
YuxingSun[9]等人为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以防止和管理因为紧急情况而大量聚 集的人群,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小波 SVM 模型,利用小波将客流数据分解转换为相应的高 频和低频,根据小波来重构和预测不同的序列。
沈景炎[10]对乘客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绘制了列车到达前后的乘客动态分布图,并计算了 相关模型的参数,总结了如何计算出站台乘降区的较为合适的规模,提供了计算以及设计站台 宽度的新方法。
杜海晖[11]通过一系列的模型与方法,包括: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模型与方法、排队论模型 与评价方法、大型客运站的服务系统功能及客流行为特征分析等,对大型客运站客流组织动 态仿真系统实现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