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变形翼的一种,变后掠翼能够较好的兼顾超音速、跨音速和亚音速阶段的飞行 性能[3-4]。基于以上优点,学者们主要针对变后掠翼的结构设计、气动分析、仿真建模及飞行 试验做了理论及应用研究。77979
在结构设计方面,程勇等设计了曲柄摇杆机构,由摇杆带动两侧机翼运动,不仅能确保 两侧机翼运动的同时性,而且在首末两个状态机翼能够自行锁定[5]。在气动分析方面,姚军 锴等利用流体力学分析软件对柔性可变后掠翼的气动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飞行器气动 力产生的原因 [6];论文网陈钱、白鹏等假设机翼周围的流体做粘性可压缩流动,通过绕流流场数值 模拟分别对旋转和剪切两种变后掠翼身组合体的气动力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两种类型机翼 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剪切变后掠翼在宽广的速域内升阻特性更好 [7]。在此基础上,彭金京 等采用剪切式变后掠翼的变后掠方式,建立四组不同后掠角的翼身组合体,对其在宽广的速 度范围内的扰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攻角和马赫数下剪切变后掠翼的气动特性,并 得到最优后掠角的变化规律[8]。在仿真建模方面,王旭刚、周军等在考虑可变后掠翼和弹体 之间相对运动的前提下,建立了战术巡航变后掠翼导弹的运动和动力学导弹优化模型[9];童 磊等针对非对称的变后掠翼导弹,不再基于单刚体假设,而是采用 Kane 方法建立多刚体导弹优化模型[10]。在飞行试验方面,程勇、杨杰等将采用曲柄摇杆机构的变后掠翼无人机加工成 一定缩比的模型,对模型进行后掠翼转角实验,分析两个机翼转角误差,并计划通过无人机 后掠翼的风洞试验来分析无人机的整体气动性能,验证机构的正确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