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是智能小车研究的初始阶段。1954年由美国Barrett Electronics 公司研发了这个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引导车系统AGVS(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这个系统只是一个运行在固定路线上的拖车式运货平台,但它却具有了智能车辆最基本的特征,即无人驾驶。早期研制AGVS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仓库运输能力的自动化,然而实际应用领域也仅局限于仓库内的物品运输。但是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智能车辆的研究不断的得到了新的进展。 82795
第二阶段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对智能车辆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欧洲,普罗米修斯项目在1986年开始了这个领域的探索。在美洲,国家自动高速公路系统联盟(NAHSC)与1995年成立在美国,研究发展智能车辆的可能性就是其目标之一。在亚洲,日本于1996年建立了高速公路先进巡航/辅助驾驶研究会,主要目的就是研究自动车辆导航的方法,促进了日本智能车辆技术整体进步。到了80年代中期,设计和制造智能车辆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公司开始着手研制智能车辆平台[19]。论文网
第三阶段 90年代开始,智能车辆开始了系统、深入、大规模的研究阶段。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机器人研究所一共完成了Navlab系列的10台自主车(Navlab1—Navlab10)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8]。
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智能车辆的研究起步的比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总体落后于其他国家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也获得了不少成就。
国家“863”计划中的遥控驾驶防核化侦察车的立项确定,标志着移动机器人研究的开始[21]。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在1991年就研制的JrI'UWM系列的四足移动机器人,基于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实现了机器人对角线的动态行走。清华大学于1994年实现了基于地图的全局路径规划和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移动机器人并且通过了鉴定:之后又设计了一款四足移动机器人,可以实现上下坡的行走以及避障等功能,自主的应对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成功研制的AGV和防爆机器人以及自行研发的全方位移动式机器人视觉导航系统。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成功研制的AGV和防爆机器人以及自行研发的全方位移动式机器人视觉导航系统。华中科技大学于2005年研制出的肢体移动机器人.基于模块化多足爬行实现了腿臂功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