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实验和探索中,从模拟化转变为数字化的交流伺服系统,在国内外的研 究进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交流伺服系统在飞速发展 进步的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不仅在伺服系统上选择数字化的伺服系统,而且 其在调节控制上采用微机控制的方式,与此同时大大提升软件的控制功能并依次排除 掉温度、模拟电路的非线性、调整误差等干扰因素。所有的措施在大幅度提高交流伺 服系统性能的同时,也为开发高精度、快速检测元件以及高性能伺服电机创造了条件, 更是为现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提供了机会。目前制造业产业的不断升级为我国交流 伺服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前景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数控机床、机械加工、电子 技术等行业发展趋于稳定,交流伺服系统技术已逐渐成熟。82907
基于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分析比较国内外交流伺服厂商的生产路线以及技术 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当下市场的发展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精度要求准确、速度要 求快速、效率要求高效、性能要求高,形成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一体的系统、故 障检测和维护全面化的交流伺服系统。论文网
参考文献
1。Liu Tingrui,Gong Ailing。 PID Controller Design Based o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Simulink and Delay Instruction of PLC[C]。 Baoding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utomation and Instrumentation, Baoding, ISTAI’2006 2。呼文豹等,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中的控制方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3。1
3。苏义鑫等,基于重复补偿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的 PID 控制[J],控制工程,2011。5
4。杨明等,交流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自整定及优化[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0。12
5。祁晓野等,AMESim 系统建模和仿真:从入门到精通[M],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6
6。邬国秀,基于 AMESim 的阀控液压缸液压伺服系统仿真[J],计算机应用技术,2008。1
7。郑国良等,交流伺服系统无超调最优 PID 控制器设计[J],微电机,2013。2
8。韩亚荣等,永磁交流伺服系统转动惯量辨识方法[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3。3
9。 蔡志祥等,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J],机械与电子,2005。2
10。 张颖,步进电机与交流伺服电机性能对比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4。5
11。 黄伟忠,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国内外市场概况[J],微特电机,2009。9
12。 孙克梅等,交流伺服电机的单片机控制及其应用[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11
13。 郭庆鼎等,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方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7。8
14。 赵磊等,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9。12
15。卢建刚等,Minas A4 系列交流伺服电机的 PLC 控制[J],微计算机信息,2008。7
16。 张力重,交流伺服电机驱动机械式压力机的发展[J], 装备制造技术, 2007。9
17。 宫达磊,交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研究[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4
18。 杜鑫等,交流伺服电机在数控卷簧流水线中的应用[J],电气传动,2005。2
19。 黄志瑛等,步进电机与交流伺服电机性能比较[J],轻工科技,2010。1
20。 宋锦春,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