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以经典戏曲片段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分别唱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中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为救李朗离家园”、评剧《刘巧儿》中的“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之所以选择这三首,是因为它们也同属五大戏曲剧种,在种类上做一个很好的区分;另外,它们都是耳熟能详的,便于让学生们有一定的区分,分辨和接受程度更大一点。综合这两点,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感受各地方戏曲的风味特色。唱前唱后会让学生们思考分辨,它们各自的特点,并总结归纳出异同点。这种听辨过程,不仅促使学生们认真听讲,而且会让学生们充满新鲜感地去探索,同时增强了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积极性。初步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体验其多样性与差异性,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论文网
在教唱前,听一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音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即从歌词、节奏、旋律、唱腔、伴奏等方面,说说哪些地方让他们印象深刻。分小组汇报,其中下滑音、甩腔、地方方言等说的很多。这首歌曲,浓重的方言味道、朴实粗犷的音乐风格、纯粹高亢的唱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们提到的方言特点时,顺势把方言与地方直接的重要联系摆出来,让接下来学习突破地方方言难点引出来,使得学生们对学习地方方言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
2。2 掌握河南方言发音规律
每一个人最熟悉的莫过于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当地人更容易把地方戏曲唱的“原汁原味”。而其中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他们从小讲着家乡话,地方戏曲更是跟地方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地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掌握地域相关知识是作为音乐教师在顺利执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方言的准确发音也需要教师们下功夫学习。河南方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需要有技巧性地把握好它的语音语调,在教学范唱中才会尽可能把这首地方戏曲演绎地原汁原味,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说服力和示范性。
在方言研究方面,笔者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并总结了一下河南话发音的特点,以小秘诀的方式教授给同学,又大程度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普通话里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在河南话里分别读第二声、第四声、第一声、第三声。接下来把我们平时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咦”、“中不中”、“弄啥嘞”等河南特色用语引入过来,学生们现学现用,体会方言带来的乐趣。方言发音找到规律,接下来就以谱例分析,画出每个字词的旋律性,用河南方言说一说,以其中一句为例:
在普通话中,“偏”字读第一声,可是在河南方言中“偏”字的发音是第三声,歌谱中巧借助前倚音变成了先地后高的第三声,符合河南话里面“偏”字的发音。“谁”字因为下滑音的运用把原本普通话里的第二声变成河南方言的第四声,把它们放在强拍上更是有强调突出的作用,更具其要表现的豪爽劲。学生说完再唱,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关联特点,这样便于把前倚音唱的很准确,就解决了前倚音、下滑音的演唱难点。在这样知道河南方言发音特点的情况下,学生们学的起劲,学习效果显著,自然唱的也兴奋,用方言带动歌唱,感受地方戏曲特色。
2。3 把握不同地方音乐风格特点文献综述
笔者在课堂中试将《谁说女子不如男》与风格迥异的《茉莉花》进行了对比。分别播放带有表演的《茉莉花》和《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学生们简单概括,两首歌曲中分别刻画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以及描绘什么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