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茂腔
茂腔的正式定名是在解放之后。“茂”为“冒”的谐音,去其“冒调”之意,取其声情并茂之蕴涵,也有希望其茂盛之意,茂腔的称谓就此确定。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各地的茂腔职业剧团纷纷成立,随着观众审美的不断变化,演员们根据新时期的审美需求对茂腔的唱腔进行了改善,不再使用每句句末“打冒”的唱法,只在演唱的中间或过门中使用。茂腔的文场、武场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走向正规,音乐的伴奏乐队也已经基本成熟,文场常用的乐器有:大锣、手锣、皮锣、檀板、铙钹、小钹、云鼓、碰铃等。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茂腔的发展。这期间各地也出现了许多茂腔剧团,青岛、胶县、诸城、胶南、高密五莲都有专业的茂腔剧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茂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著名茂腔艺人,其中包括宿艳琴、曾金凤、焦桂英、刘顺仙、陈艳琴、王培仙、尹翠云、李兰香、李玉香、高润滋等人。此时的茂腔,是自起源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茂腔发展到1966年(时期),所有茂腔剧团的一切活动全部终止。此时的茂腔一度萎缩,已经发展起来的较为正规的剧团收到毁灭性阻断。直至文化大结束后,茂腔得以重新发展。2006年,茂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茂腔又迎来了发展的飞跃时期。茂腔起源于劳动人民,但是从未停滞不前。它根据劳动人民的审美不断发展,现今的茂腔的伴奏乐器正在尝试着加入一些西洋乐器,在坚持以民族乐器伴奏为主的前提下,尝试加入了提琴、电子琴、贝司等西洋乐器,使得茂腔这门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2017年,在茂腔盛行的诸城市掀起了一股“学习优秀党员王金鉴同志”的热潮。这其中就有广大茂腔爱好者将优秀党员王金鉴同志的事迹以茂腔形式进行表演,在各个社区进行广泛宣传,茂腔接地气的家乡话,贴近人民生活状态的表演,如泣如诉的唱腔,使得广大社区民众切身真实的了解到身边的先进事迹,增强了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心。每场演出都有观众热泪盈眶。可以体现出茂腔是情感代入很强的一种曲艺表现形式。
4 当下茂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献综述
茂腔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文化的日益发展,尤其是各种文化的汇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于艺术的欣赏方式和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市的年轻人对于茂腔不容易接受,加之时专业演出剧团、队伍萎缩,导致茂腔承接出现断层。虽然茂腔在农村中年人和老年人中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4。1 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在管理方面,文化主管部门对现有茂腔的团队监管比较松懈。诸多茂腔剧团都处于管理比较松懈的的状态,文化监管部门对茂腔剧团的监管不严格,而且有许多地方成立了民间茂腔剧团。这些民间茂腔剧团数量较多、人员较杂,导致文化监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监管,从而导致了许多茂腔剧团出现了管理松散、监管不严的现状。这不利于文化监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不利于茂腔剧目的更新发展,不利于专业剧团的演变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