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十年后,涌现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筝曲,如周延甲的《姜女泪》,李祖基的《丰收锣鼓》,王昌元的《战台风》等。这些作品从形式上看,出现了独奏、齐奏的作品;从内容上看,有根据民歌或戏曲曲牌改编的筝曲,也有根据民间音乐素材整理创作的筝曲,作品的体裁选择更多地贴近了民众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古筝双声部演奏形式的出现,即加入了左手的伴奏以衬托右手的旋律,一方面丰富了音乐的织体,使得筝乐由原来的单声部音乐变为多声部音乐,增强了筝乐的表现力,使旋律更具可听性,另一方面,也对演奏者的左手演奏,以及左右手同时弹奏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艺术家们不仅限于对筝曲的演奏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发展,在演奏技法上他们也做了大量的创新,古筝的演奏技法不再只限于右手的单音演奏,而是出现了大量的创新指法。这些创新指法因为颇具张力、更易渲染情绪等优势,在现代筝曲中被广泛运用,如《战台风》里右手扫摇的运用(谱例1),《姜女泪》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夹弹法(谱例2)和扫弦技巧的使用,甚至在近十年的筝曲创作中出现的多弦摇指、双手摇指等高难度技法。这些筝曲在演奏技巧上,一方面延用了传统的“左手司按、右手司弹”的演奏模式,但另一方面也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入或创造了新的演奏技法,不仅为筝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方式,使古筝艺术迈进了崭新的时代。
不仅是特意为古筝量身定制的新指法,由于各类乐器的相互学习借鉴,还出现了从其它乐器上移植而来的指法,如琵琶中的“轮指、琶音”、钢琴里的“和弦”等技法就被巧妙地移植到古筝演奏中。这些指法不仅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使得乐曲表现的情绪更为完整,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加完美,同时也增加了乐曲的演奏难度,对演奏者的演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筝乐技法的多元化发展,也为现代筝乐的创作提供了基础。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2 古筝演奏技法繁盛发展的原因
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能从一个口传心授的发展状态演变成今天拥有硕士学位的一个器乐种类,其发展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笔者通过对古筝技法的深入研究,总结筝乐艺术能繁荣发展并能为大众广泛接受、喜爱的三个基本原因:
2。1 对传统技法的推陈出新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如前文所述,筝乐的演奏以单音为主,还处在轻弹慢摇的阶段。单一的演奏手法和乐曲结构,不仅局限了乐曲情绪的表达,使乐曲在情绪上的表现缺乏层次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乐曲的张力,并不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趋势,虽然传统气息浓厚,但听久了不免有些许沉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建国前的经济政治并不发达,使得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所以筝乐的发展在五十年代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建国后,和国家对重振民族音乐的事业十分重视,大力抢救濒危的民族音乐和器乐,挖掘整理古谱,还成立专业的音乐学院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使得像古筝这类的传统乐器得以焕发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