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以上两种步行空间的内涵,以及实际调查的对象和现实情况,将步行空间理解为:满足行人交通、商业服务、文体游憩、休闲观赏需求的优美、有机、多功能的可以连续步行的街道空间,包括沿街空间、过街空间和换乘空间。
2。1。2 构成要素
空间构成要素主要指点、线、域。点是指在路线上交通工具转换之处,诸如公共汽车站、停车场等。线包括穿越城市的一系列的路线网。“线”可以理解成单纯的通过式,交通本身是目的。如街道、人行道、小巷、台阶及坡道等。域指在路线上供人们停留、聚集、集散的空间,步行不是唯一的目的,是与城市公共生活有关的内容之一。如公园、广场、院落或其它可供散步、坐憩的区域。
物质构成要素主要指界面、地面、墙面;公共设施、标志设施、交通信号设施、坐憩设施、卫生设施、通讯文化设施;绿化景观、行道树、街道小品、文化纪念物。
2。2 道路步行空间特点
1。线性空间为主
城市道路通常为线型,在此基础上的步行空间也以线型为主,它虽然不像滨水区那样绿化丰富,景观多样,也不如商业步行街那样热闹和富有趣味,但是更注重于交通、商业服务、娱乐休憩多样功能的有机统一,道路步行空间看似简单,实则存在许多复杂的条件需要考虑。
2。公交站点与线性空间的衔接论文网
公交站的是道路步行空间的重要影响要素,而在其他类型的步行空间中虽然也有存在公交站点的情况,但是公交站点对其内部的步行几乎不存在特殊的影响,例如居住区、滨水区、商业步行街等步行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步行空间,而道路步行空间则存在大量公交步行间的转换,因此两者的衔接问题是在道路步行空间设计中不可避免的。
3。过街步行的必然性
道路沿街的步行空间一般是成对平行存在,而同一段道路的两侧功能通常情况下是相联系的,因而会使行人产生过街的需求。过街行为会带来一些列连锁反应,如行人与机动车冲突,违反交通规则,过街位置等等。
4。步行与静态交通的冲突
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但停车设施却没有相应的增加,造成了车辆占用人行空间,这个问题在当今城市步行空间的发展中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2。2 步行心理研究
目前对步行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据此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指标。
Alfonzo (2005)提出了步行心理需求层级模型,将居民步行心理需求分为四个等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愉悦性。扬·盖尔(2010)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心理感知、物质环境两个方面对城市步行空间设计以及其对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质量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有关步行环境、距离、路径、畅通、效益五个方面要求。孙俊(2007)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步行空间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归纳出了对城市步行空间设计进行研究的三个视角:人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人的行为和心理的需求、人的文化和审美的需求。韦宝伴(2013)提出行人有五个心理特性: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求、与自然交流的需要及历史认同感,这些心理特性可为城市道路空间提供直接的设计依据。徐煜辉 杨洁(2014)结合我国街区层面的实际建设情况,将步行心理需求分为功能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平少华(2010)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将行人对步行设施的需求分为四个层次,按要求迫切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基本通行需求、安全需求、便捷需求和心情舒畅需求。曾佳(2013)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分析,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慢行交通空间需求层次分为:出行需求、安全需求、沟通需求、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