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画面中人物的平面构成
本幅作品描绘的是中国美院第一代传奇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油画的领袖人物。画家不满足于客观的如实描写,而是通过人物形体语言简传达一种脉脉温情[3]。画面中林风眠是站在最前,突出了其对中国油画做出巨大贡献。在当时不被国民看好的西画被批判,西画的发展得到阻碍,而留学回国的林风眠先生顶住压力,担任国立艺专首任院长,可见其对美术的热爱对中国西画发展的期盼。在其左边的吴大羽和在其右的林文铮先生都无私奉献,为中国栽培了多位绘画大师并在国际富有盛名。画面人物位置考究,体现画家的细腻,富有深意。画家希望通过具有写生感的手法重塑艺术家对自然、对现实的亲和[4]。
从构图来看人物以平行排列,前后错落,疏密有致。更细致的分析人物构图特点就要从画面人物的“点”、“线”、“面”的组织关系中寻找(图1)。首先是“点”,连接画面中的三个人物,是以倒三角形的方式构图,重心偏下,这样的安排让画面更稳定,由于画面中地面是浅色调没有过多的东西修饰,重心偏下的构图让画面不“浮”,让画面整体感更舒适,安排的林风眠先生的左脚是最低“点”并且靠近中间,很好的控制了画面的和谐。其次分析人物构图中的“线”因素,人物的线就较为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都是以长线条来构“形”,但三个人物也有很好的区分,最主要的人物衣纹较为复杂其次是左边的人物最后是右边人物,可见表现画面主次人物从线构图就区分开来。画面是简单的三个人,主体人物和左边人物紧挨和右边人物相距较远,但鞋子的方向将画面的人物串联,在画面中人物占大部分,而人物的排列很好的控制了整幅画面的节奏。最后是“面”,也就是画面中的黑白灰块面安排,从画面的整体来看,人是整幅画面中最深的层次也就是“黑”,稳定着画面。将人物单独分析,发现主体人物林风眠是由黑白灰色块组织,皮肤和里面的衬衫是“白”、外套和领巾是“灰”、里面的西装外套和裤子以及鞋都是“黑”的层次,而左面的略为简单些。皮肤与衬衫是“白”、鞋和毛衣是“灰”、全身西装是“黑”,右边的人物基本是两个层次,皮肤与衣领是“灰”、衣服与鞋是“黑”,人物安排从繁琐到简单即可看出画家的面面俱到。将人物与人物作对比也是按黑白灰分布。最前面的人物整体以“白”块面组织起来,拉近距离,突出主体人物,越往后越“灰”,所以左边人物基本呈现的“灰”右面人物是“黑”,简单的黑白灰色块很好的控制了人物与人物的距离。人物动态自然,看似简单的合影留念,仿佛就是历史的重现,表现出创作者的独特用心。文献综述
2。1。2 画面中风景的平面构成
画面中风景的平面构成独具创新。安排的是中西合并,也在呼应主题。画面中以桥为中心横跨在主体人物身后的江面象征连接着西方与中国。并选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埃菲尔铁塔,呼应主题。
画面中的风景构成同样可以从“点”、“线”、“面”的组织关系中分析(图1)。画面中有两个“点”,一个是山与房屋以及海平面延伸的焦点,这个“点”体现了画面的空间感,使画面中纵深层次分明。还有个“点”是埃菲尔铁塔,从斜角处延伸画面,将埃菲尔铁塔的顶端与近处的三个人物连接以及与近处桥的桥柱连接,发现画面呈斜角发散,这样的安排使画面更加稳固,并且暗喻了三位伟人都是出国深造,将所学的知识无私奉献,表现画家对伟人推动中国油画发展的敬佩。连接 “点” 的也就是“线” ,画面风景以几个大的线条分割,山是一道,桥是一道,还有圆形海岸形成稳定的画面,感受到一种纵深感安排,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画面内容,从小的方面看,前端的风景,也就是人物所站的桥,是大的长方形,控制着画面稳定。用较为直的线条勾勒,简单明了,给人一种清爽感。后面的风景线条较为繁琐,远处的风景通过几何图形的形式排列,后面的山是三角形,房屋是以小的几何图形结构紧密排列,整个画面疏密有致,看出画家对节奏感的把握。同时节奏感的把握更能从黑白灰块面中体现,从整体来说,风景的层次一目了然。桥的扶栏是“白”、地面和天空以及海是“灰”、中间的山及房屋等等都是画面中“黑”的层次,简单的黑白灰层次衬托了主体人物,同时将画面空间感加强。从小的方面分析,画面中衬托人物的背景桥是“白”色块,但是从左到右也有灰到白的过度,有一种顺接关系。天空、山、房屋、海的黑白灰色块在画面中呈现一种旋转关系,让画面有一种“动”感,前面的人物站在桥上是“静”,动静结合,看出画家扎实的美术基本功。风景构中有一个亮点,就是画面中左边桥上的烟雾,呈不规则形状,却起到重要作用,色块属于浅色连接着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上方连接着天空,这样的安排使原本有些呆板的构图有了“生机”,画面更加整体自然。风景的安排相对复杂,但是人物的色块是最重的,虽是精细依旧强调了人物,突出了画面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