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开放式护理管理对精神科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76例精神异常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组,2013年1~12月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12月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论文网干预前及干预后1。2个月的各项得分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开放式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与干预后2个月的SAS与SDS心理状态评分均有下降趋势,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式护理管理对精神科患者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89
为了探究开放式护理管理对精神科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的影响,对本院就诊的76例精神科患者进行开放式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12月,随访76例泗水精神病防治院患者。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为精神疾病,处于稳定期,排除狂躁。自杀倾向等严重精神疾病。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4岁。随访时间1个月~1年。根据入院顺序分组,2013年1~12月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12月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8。49±3。29)岁;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9。32±4。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构成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封闭式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进行了开放的护理管理模式。坚持开放管理,尽可能地让患者过正常化生活。精神病患者虽然有异常精神活动,但并不是完全丧失理智和难以管理,他们有正常的言行和心理需要,因此通过开放管理,发挥患者的特长和爱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组织患者学习和劳动,使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促进恢复正常交往,有益于回归社会。鼓励与组织患者看书。读报。收听广播节目。收看电视新闻,组织患者参加适当的工娱疗活动,使患者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联系。通过SAS与SDS量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百分号)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与干预后2个月的SAS与SDS心理状态评分均有下降趋势,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一般人对精神疾病都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精神病患者是可怕。危险。可耻。不可治愈的,因此对精神病患者敬而远之。其实,精神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异常精神活动,完全是病态反应,从患病的角度来看,精神病患者是受害者[1]。所以,精神科护士对患者的精神活动异常应有正确认识。
行为的正常与不正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非种类的差异。精神科护士应利用患者行为正常的部分,理解他们,尝试与其沟通,帮助他们走出疾病的困扰,逐步恢复正常行为[2]。精神科护士应了解患者的真实需要。欲望的缘由,不制止,也不掩盖,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和保护患者,并指导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精神病患者也有各种情绪反应,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因此,精神科护士必须了解患者情绪反应的原因,尊重患者,无条件地接纳患者。精神疾病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特殊性,疾病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3]。因此,精神科护士应注重全面的护理,鼓励患者坚持长期而有效的治疗,改善疾病的治疗护理效果。
以上认识,作者认为尊重患者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前提,开放式管理模式就是以上认识总结而成,对于病情轻度的患者而言,采用开放式病房管理模式获取了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最大程度提高的了治疗效果。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情绪是影响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利用SAS及SDS。SAS及SDS作为了解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自评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其能够较好地反映具有焦虑。抑郁倾向的患者的主观感受[4]。通过评价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伴有焦虑。抑郁的评分发现,随着干预后患者疾病的康复,患者的焦虑情绪逐渐减轻,经过心理护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改善。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与干预后2个月的SAS与SDS心理状态评分均有下降趋势,因此患者的精神疾病康复应与患者的护理管理具有重要关系,从开放的护理管理入手对患者的精神障碍干预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有效证明了开放式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说明在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开放式的护理管理干预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值得在合适的患者中推广应用。
开放式护理管理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