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并发症护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并发症预防护理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129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常规护理组(A组,63例)和并发症防治护理组(B组,66例)。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比较其护理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论文网。结果护理后,A组发生褥疮。感染。气道狭窄。呼吸道内出血。皮下气肿等气管切开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高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予以术后并发症防治护理措施,干预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62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气管切开术被应用于多科室的紧急抢救中,于延长患者生命。缓解其呼吸困难症状等具有积极影响。虽然气管切开术对抢救患者临床意义显著,但其仍存在术后并发症突出等弊端[1],如何通过预防性护理提升患者预后质量成为该领域研究者探索的热门话题。本次研究为探讨并发症预防护理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预后影响,选取1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外科于2012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9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57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58。6±6。4)岁;疾病诊断类型:脑出血33例,脑外伤42例,脑肿瘤16例,脑梗死30例,其他8例;麻醉类型:全身麻醉37例,局部麻醉89例,其他3例。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常规护理组(A组,63例)和并发症防治护理组(B组,6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符合气管切开术临床适应证者;②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临床病历资料完整者。
1。3排除标准①未成年患者;②护理依从性不足者;③随访期失联者;④精神障碍者;⑤中途退出护理或死亡者。
1。4方法A组患者予以术后体征监测。创口换药。饮食干预。医嘱传达等常规护理措施,B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并发症防预方案:①褥疮预防护理:根据温度。气候调整患者衣物。被褥更换频次,夏季1~2d更换1次被褥,更换衣物1次/d,冬季4~5d更换1次被褥,3d更换1次衣物,确保患者处于干燥。洁净的就诊环境中;时刻关注其是否存在翻身需求,定时帮助其变换体位,预防压疮发生;②创口感染预防护理:术后,护理人员需做好创口消毒。包扎工作,注意清理患者口咽分泌物,鼻饲时需避免平卧位,防止营养液或胃液反流误吸入肺部[2];吸痰机。雾化器。呼吸机等需予以定期清洁。消毒,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肺部感染或创口感染发生;③气道狭窄预防护理:术中需降低气道损伤发生风险,避免因术前气管插管或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导致的呼吸道黏膜损伤[3],降低结缔组织增生率;更换套管时,需轻柔。谨慎,尽可能规避瘢痕增生风险;④呼吸道内出血预防护理:造成呼吸道内出血的因素较多,如套管摩擦呼吸道黏膜。吸痰时间长。气管内感染等均可能导致患者呼吸道内出血[4],对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予以详细检查,找到原因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可能使用质地柔软的导管。操作时轻柔谨慎,使用呼吸机及吸痰机时需确保其已完全消毒,同时减少吸痰机使用频次及时间。
1。5观察指标行为期3个月随访,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褥疮。感染。气道狭窄。呼吸道内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百分号)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A组发生褥疮。感染。气道狭窄。呼吸道内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小结
本次研究为探讨术后相关并发症防治护理对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术的急救患者临床应用价值,选取129例患者为受试对象,发现给予相关预防措施后,B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并发褥疮。感染。气道狭窄。呼吸道内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低于未采取相关措施的A组患者,说明对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采取一系列防预性护理方案,可改善患者术后质量。减轻其痛苦,于其预后提升有利。王晶等[5]研究者认为,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广泛应用于临床干预中,可扩大气管切开术的适用范围,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与安全性,利于医师利用该术式缓解更多接受紧急抢救的呼吸困难患者,对延长其生命。赢得宝贵的救治时机具有积极意义。作者认为,在院内推广此护理方案,可提高医疗救治效率,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升其护理质量,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综上所述,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予以术后并发症防治护理措施,干预效果理想,可有效提高其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并发症护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