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评价
62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91-01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评价,以期为临床重度窒息新生儿的抢救及护理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论文网料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其中男性新生儿22例,女性新生儿18例。足月儿32例,胎龄37周-42周,体重2550g-4950g。早产儿8例,胎龄32周-36周,体重1580g-3400g。其中羊水清亮16例,羊水Ⅱ度-Ⅲ度污染23例,血性羊水1例。所有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的Apgar评分为0分-3分。
1。2方法
1。2。1抢救方法严格按照A。B。C。D。E复苏方案进行抢救,即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建立呼吸并增加通气,保持循环正常,保证足够的心排出量,药物治疗,评价。
1。2。1。1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将新生儿置于远红外或者其他方法预热的保暖台上;使用温热的干毛巾快速擦干新生儿头部和全身的羊水;摆放好新生儿体位,使新生儿保持仰卧位,在肩下放置2厘米-3厘米的软垫,使头部略低,颈部轻度后伸,注意避免颈部过度后伸或者后伸不足均会对气道的通畅产生影响;使用吸痰管按照先后顺序将新生儿口。咽。鼻内的黏液快速吸出,如新生儿口腔存在大量分泌物,则应立即将新生儿的头部偏向一侧,注意避免吸入情况的发生。如为胎粪污染阻塞的新生儿,则应在喉镜的直视下使用气管插管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将胎粪样黏液吸出,在操作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受到新生儿的咽部粘膜,每次操作的时间要求在10秒内完成,吸引器的负压在7。9kPa-13。3kPa间;对新生儿进行摩擦背部和拍足底等刺激,以刺激呼吸。上述操作在要求在20秒内完成,如新生儿仍旧没有呼吸则使用气面罩进行正压通气。
1。2。1。2建立呼吸并增加通气新生儿经初步复苏仍旧没有呼吸或者喘样呼吸,皮色青紫,心律在100次/分钟以下,则立即使用气囊面罩进行正压通气,通气氧浓度保持在80?以上,压力控制在1。47kPa-3。82kPa,根据实际情况对氧浓度。压力进行调节。当新生儿出现自主呼吸且皮色转红后停止加压给氧,并逐渐的降低氧浓度。对于使用气囊面罩给氧呼吸无效的新生儿,需要长时间进行正压呼吸的新生儿,气管内存在胎粪而需要在气管内吸引或者给药的新生儿,存在可疑隔疝的新生儿,应给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1。2。1。3保持循环正常经100?氧气进行正压通气30秒后,新生儿的心率如仍旧低于60次/分,则应给予胸外按压。以拇指法和双指法按压,按压的频率为120次/分。每按压30秒进行1次心率监测,如新生儿的心率恢复到80次/分,则停止按压。继续正压给氧,直至心率恢复到100次/分以上。
1。2。1。4药物治疗重度窒息的新生儿药物治疗原则:新生儿出现心率减缓时给予使用肾上腺素,如心率恢复正常但脉搏较弱,经正压给氧和保暖后,复苏的效果不够明显,则给予扩容剂扩充血容量。对于出现酸中毒的新生儿,给予5?碳酸氢钠治疗,对于出现呼吸抑制的新生儿,给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经上述药物治疗仍无明显好转且心音低或为休克状态则给予多巴胺。新生儿复苏成功后应立即送儿科ICU观察治疗。
1。2。1。5评价新生儿复苏成功后应立即送儿科ICU观察治疗,对呼吸。心率。皮色进行观察评价。
1。2。2护理方法
1。2。2。1保暖护理在抢救的过程中注意对新生儿进行保暖护理,尽量使新生儿的体温保持在36。5℃-37。5℃,以降低耗氧量和代谢率。
1。2。2。2病情观察对抢救成功的新生儿继续给氧直至皮色正常且呼吸稳定,对新生儿的呼吸。心率。皮色。体温进行严密观察。
1。2。2。3呼吸道护理及时观察。清理抢救成功的新生儿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预防发生误吸。
1。2。2。4基础护理新生儿抢救成功送儿科ICU后,应使用碘酊(75?)护理脐部,预防感染,并给予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抗感染护理。
2结果
40例重度窒息的新生儿经及时的抢救及有效的护理,均成功复苏,未有死亡病例。其中36例患儿产后5分钟成功复苏,4例患儿产后10分钟成功复苏。
3讨论
新生儿窒息指的是由于因产前。产时。产后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胎儿缺氧而出现宫内窘迫或者娩出过程中出现呼吸障碍。循环障碍,致使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内未有自主呼吸或者无法建立有规律的呼吸,并出现低血氧症。酸中毒。高碳酸血症等病理性改变。生理性改变的疾病。新生儿重度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伤残的一个主要原因。积极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是减少重度窒息新生儿死亡。伤残的关键。本研究显示,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采用A。B。C。D。E复苏方案进行抢救,并给予有效的护理,所有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均抢救成功。
综上所述,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采用A。B。C。D。E复苏方案进行抢救,并给予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评价